当前位置: 首页> 联盟新闻> 朗朗乾坤跃然木上:走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木雕
  • 朗朗乾坤跃然木上:走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木雕
  • 2022-06-17 09:02:21
  • 点击咸宁时光关注我们传述咸宁城事面孔美食娱乐旅游美景在咸宁更有品质地生活,分享有价值的正能量内容,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溯源通山木雕

    通山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汇处,木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属“三苗之地”,境内山林密布,盛产樟、杨、梨、枣、梓、椿等木材。早在先秦时期,在三苗氏古国的木制雕刻就有表现,到魏晋至宋元时期,就以宗教雕刻作品为主,发展至明清时期,其雕刻技巧日趋成熟。作品以实用和适用为本,以老百姓的需求为根,包含木制古建筑及建筑装饰木雕、木雕家具和日常用品装饰木雕、陈设欣赏装饰木雕、宗教和丧葬用品木雕。

    通山木雕在中国民间,是因地而得名的一种木雕的流派之一。从明清两代到民国早期这是通山木雕艺术空前发展的辉煌时期。特别是明末,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业兴盛。当时通山境内,兴建了大量以木结构为主的庙宇、祠堂、民居,这些木结构建筑主要装饰就是木刻木雕。闯王宝石古民居群、大路芋园(大夫第)、厦铺周家大屋、大畈高坑大屋及白泥谭氏宗祠、闯王高湖焦氏宗祠、燕厦琳公祠、洪港南岭口成氏宗祠是当时木结构古建筑代表作。

    “团团四面白粉墙,屋上架的紫檀梁,屋柱根根松柏木,好个担梁广木香,雕龙画凤玉满堂。”这些在通山民间流传的民歌,佐证了通山木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通山木雕艺人在建筑上精湛技艺享誉全国,被朝廷征用修建宫殿庙宇等,同治《通山县志》载:“顺治十四年十六年,班匠启运南京除逃绝开除外在纳班匠十人”。据叶氏宗谱和熊氏宗谱记载,他们的祖人曾在天津港开办木雕厂,其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

    清乾嘉年间,在通山境内颇为活跃的汉剧、采茶戏戏班的活动也带动了通山木雕艺术的发展,各地兴建木构建的精美戏台,雕龙画凤。同时,各种戏剧故事、人物都作为通山木雕的题材内容开始展现。

    熊应华是通山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传到他这辈,已是第四代。通过他的讲述,通山木雕文化轮廓逐渐清晰。

    历史悠久,底蕴厚实


    早在魏晋时期,就有关于通山木雕的历史记载。当时,佛、道两教传入通山,大量道观和寺院以木刻雕饰为主要装饰,给了通山木雕以发展空间。至明清时期,其雕刻技巧日趋成熟,出现了深度浮雕和多层次镂空技法,作品以老百姓的需求为根,包含木制古建筑及建筑装饰木雕、木雕家具和日常用品装饰木雕、陈设欣赏装饰木雕、宗教和丧葬用品木雕。至民国年间和现代,通山木雕艺术广泛应用于木制构建的民居、祠堂、戏台及家具装饰,一直以传统手工形态在民间传承。

    “听先人讲,明清时代,县内汉剧和采茶戏班非常活跃,各种戏剧故事和人物为通山木雕的创作题材扩充了素材。”熊应华介绍,至今他的木雕作品包含了“文王访贤”、“关公送嫂”、“柳毅传书”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样本。

    通山木雕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关系与民俗习惯,对后世作品影响深远,是历代木雕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为后人获取创造能力、掌握运用传统技能提供了传承基础。

    雕法独特,层次丰富

    长久以来,民间艺人在以果木和杂木为主原料的板材上进行创作,保留了原木天然的纹理色泽,雕刻风格崇尚简约朴素的自然美。雕刻技法以平面浮雕为主,最为常见的是深度浮雕和多层次镂空雕,这两种雕刻手法传承了古人纯手工的雕刻精髓,造型生动古拙、线条流畅、层次丰富细腻、近景远景重叠而不含糊,主题突出,让人觉得“画中有戏,百看不腻”。

    经过三代家族传承,熊应华对建筑木雕的上楣、斗拱、插尾、梁锁等构件研究颇深,尤其是在花格窗、屏风等建筑装饰木雕上,灵活运用了线雕、透雕、圆雕、镂空等多种手法,以刀代笔,既保留平面分割的流动线条美感,又具有三维空间艺术感,在保留淡雅淳朴传统韵味的同时,又具有时代特点。其雕刻作品结构纤巧隽秀、剔透玲珑、精致大方,让人叹为观止。

    “先祖们在反复练习中,创造了细木装饰雕刻的‘巧雕’手法,他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利用各种木材自身的色彩、文理,雕刻出不同花纹图案,且能透出栩栩如生的灵性,顺应了通山木雕‘七分天成三分雕刻’潮流。”熊应华告诉记者。

    专家介绍,通山这种以平面浮雕为主的技法,充分利用雕材本身纹理色彩,浑然天成中加以后期雕饰,形成了独特的技艺体系,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木雕艺术的补充和完善。

    传统技艺,亟需光大

    由于现在雕刻机器被广泛应用,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学艺的不多,导致后继乏人。

    近10年来,通山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通过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保护完整的传统手工生产技艺,加强艺术研究、保护现存的木雕制品、建设传承基地等,使通山木雕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共有以叶氏木雕厂、熊氏木雕厂为代表的15家木雕厂,从事木雕行业的艺人增至300余人。另有不少人远赴新加坡、浙江、天津、福建、武汉等地发展。

    为了使通山木雕更好的传承下去,如今67岁的熊应华今年准备在“文化遗产日”将自己收藏多年的“通山木雕”精品在通山、武汉等地举办展览,以唤起社会各界对“通山木雕”的保护意识。

    “我要将自己对木雕工艺48年的理解心得、工艺流程整理出来,出版《通山木雕大全》,保证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传承下去。”熊老坚定地说。

    目前,通山木雕主要流传于地处鄂东南的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现藏于湖北省群艺馆的“通山木雕看橱”,是通山木雕艺术的典型作品缩影,被行家们誉为“木雕珍品”、“记载着通山历史灿烂文化和古老纯朴的民情风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





    每日一题

    更懂咸宁

    阅读原文,在海内外几百万瑶族同胞的心目中,通城的哪座山是圣地,是瑶族的发源地?

    回复“答案+20150429”给咸宁时光微信公众号,答对记5分,满100分送精美礼物一件!

    (图片:高档景德镇养生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