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联盟新闻> 刀木践履近四旬 | 黄小明木雕艺术展国家博物馆火热展出中
  • 刀木践履近四旬 | 黄小明木雕艺术展国家博物馆火热展出中
  • 2022-08-13 16:28:32
  • 宛如一枚沉甸甸的浆果应声而落,迸裂出醇厚的汁液与芬芳的甜香。9月26日,作为中国最高历史文化殿堂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在东阳木雕领域砥砺近40年的黄小明举办了一场木雕艺术展,黄小明也成为了首位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展的东阳木雕艺术家。



    “寄情与木·明志匠心”的主题,让这位艺术家重新忆起了自己16岁那年悄悄许下的刀木盟约。在与木结缘的近40年里,他以时间为经,以艺术为纬,用雕刀凿镂出一幅木雕艺术的版图。


    环环相扣的技艺传承链条,在他手上发生了“裂变”,他发起创建了“工艺中国”门户平台,为工艺美术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宣传推广舞台;他在收徒模式上大胆创新,首次通过互联网招徒形式,一次性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徒弟。



    他不走寻常路,总是带给人不断的惊喜。这就如同他的创作一样,永远给人一种激情勃发、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再以这样一场个人艺术展,阐释了自己一生对艺术所追求的“高起点、高水准”。


    这是一场回顾

    更是一条创新的轨迹

    走进国家博物馆展厅,金漆蟠龙宝座。这套历时两年完成的经典之作,融合了木艺、漆艺、雕艺等工艺,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性收藏,并同时被视为东阳木雕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在无从分解原作的情况下,雕法各不相同的300多条蟠龙,复杂的木工框架结构,七樘屏风的割角工艺,仅靠照片得以完美复制,让故宫博物院专家惊叹黄小明的眼睛仿佛具有,能精确地透视宝座内部结构。


    回到38年前,黄小明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东阳木雕厂学艺,对东阳木雕艺术一见倾心,从此他立下誓言一生与木相伴。



    在经年累月的操刀犁木中,黄小明为东阳木雕刻画出一条创新的轨迹。他为杭州雷峰塔所作的“竹简式木雕”、为昆明翠湖宾馆所创作的木雕装饰,都离不开传统木作的襄助;而在大举进入木雕营造装饰领域后,无论是被誉为“雕刀下梵唱”的九华山大愿文化园,还是被称为“禅境般若”的南京牛首山佛顶宫木雕装饰,都得益于传统木作与东阳木雕的水乳交融。



    从1998年创作的《罗汉图》,到刚刚完成的《鹤舞》和《四大金刚》,此次艺术展展出的八大系列近70件作品莫不推陈出新,个性飞扬。刚刚从《古镇系列》的速写式木雕中回过神来,草原母女身上皮袍细腻逼真的肌理又让人见识了超写实木雕的魅力;乍见识了《宝月金荷》有别于立体圆雕的“造景”之美,《金龙聚宝》自由翔集穿梭的金龙鱼又把人带入了“物象”之境。



    东阳木雕的传统题材,在黄小明的雕刀下,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传统的优雅感。“他的作品保持了传统工艺法度,又突出了时代创新意韵,呈现了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性与装饰性的东方手工艺的审美气质,在创造性的传承境界里形成了他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敦煌的女儿”常沙娜,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原副理事长唐克美如此评价黄小明的木雕艺术。



    这种独特的木雕形式语言形成,基于不断的变革。他以面壁式的研习寻找艺术感悟,在木与刀的践履中达成了心灵通达,塑造了神来之功。而后,他在不断的行走中感受着新环境,吸收着新文化,不断衍生出新形式、新技法。



    他与中国美院教授的合作,让东阳木雕摆脱了工笔白描式的画稿,实现了写意画的木雕转化;旅行中对摄影艺术的研究,让他对取景框构图手法产生了奇妙的冥想,从而催生了“取景框木雕”。一画一境界,一景一哲学。千百年来作为客体艺术的东阳木雕,在他的创意下,成就了众多美好之境。


    这是一场展览

    更是一种深情的述说

    这场艺术展,把人们带回到东阳木雕“国之瑰宝”的历史评价,重新审视这种古老民间艺术的历史价值,及其与当下生活的紧密联系。



    “东阳木雕艺人是个淳朴而实干的群体,他们没有举办个人展览的传统。”黄小明说,古往今来的东阳“雕花匠”,一直把厅堂、宗祠、寺庙当成至高的“展馆”,除非这些古建筑轰然委地,否则这些“展览”永不落幕,停驻在数代人的眼里、心里。但是随着形势变化,东阳木雕要实施生产性保护,走进当下生活,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推广方式。



    到中国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正是一次创新性的推广宣传。诚如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所言:“这次展出本身就是对东阳木雕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发展成就的具体展示,是工艺美术界的一场盛事,也是文化艺术界的一场盛宴。”



    能在东阳木雕历史性的发展成就中,创设一个独特的基因,黄小明为此而多次感叹自己何其幸运。但他深知:自己的木雕成就缘于对文脉的传承,古人作品中构思的精微幽妙,布局的收放自如,线条的蕴藉有度,虚实的呼应得体,刀法的纵姿豪迈,至今让他感动不已。在经年累月面壁砥砺体悟的基础上,他才可能求得“破壁”,才能摆脱对前人作品的机械重复,进入“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的境界。



    艺术创作的巅峰状态,莫过于创意招之即来,创新游刃有余。以38年锲而不舍修为炼就的“金手指”,在展览前夕再次“琢木成金”——高达1.8米、宽约1米、雕刻厚度约10厘米的《四大金刚》,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娘本的唐卡为蓝本,以楠木雕刻。四大金刚的表情动作之到位自不赘言,身上的缨络、盔甲更是精微至极。



    能在两个月内完成这套作品,功力自有出处:早在几年前,黄小明就把古代战袍中的30种盔甲花饰用木雕表现,作为标本保存,正因此,在创作《四大金刚》时,才得以信手拈来。而他用整根樟木“剜”出的《鹤舞》,展现了连绵不断的圆雕之美,把东阳木雕注重雕刻要素内在联系的传统,与精致的造型艺术有机结合,给人以一种一气呵成的翩跹美感。

    这是一场解剖

    更是一种创作的体悟

    “这次艺术展几乎集中了我从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整场展览就是告诉观众,我一直在不断地突破自己。每一次创新都是对旧我的否定。越到后来,传统形式语言的痕迹越少,保留下来的是传统雕刻技法与思想,这就是东阳木雕的精粹。”



    黄小明坦承,东阳木雕的手工属性、原创属性正在不断淡化,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习与承袭,至今并未真正摆脱困境,自己在市场化浪潮中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效益,关键就在于实现了木雕与生活的融合。“希望我的作品能带给业界同好一些启示,让业外人士认识东阳木雕。”



    “艺通于心”,这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于2015年视察新东阳木雕有限公司时,对黄小明作出的评价。而这一评价,建立在黄小明对木雕艺术的“随心所欲”,对木雕与其他艺术跨界融合的“四通八达”之上。


    “在我最美丽的时候,遇到了你。”38年前,前辈们在黄小明心中埋下了东阳木雕种子,38年后,这颗种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今天,无数人走进国家博物馆,邂逅这棵开花的树,惊艳于它的美丽,感慨于它的惊艳。



    可是黄小明真情告白:真正了解东阳木雕的人,还是太少,“我希望有更多人与我一起,寄情与木,明志匠心。”


    据悉,这场东阳木雕艺术的盛宴,将持续到10月29日。




    转载自:黄小明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