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联盟新闻> 【潮派建筑典范】彩塘从熙公祠
  • 【潮派建筑典范】彩塘从熙公祠
  • 2021-06-19 12:12:31



  • 视频来源:汕头电视台2004年纪录片


    从熙公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一村。从熙公祠在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为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侨领陈旭年所建。兴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于光绪九年(1884),历时十四年。

    折叠建筑特色

    海内外闻名的潮州市彩塘镇从熙公祠,是由马来西亚著名侨领陈旭年建造的府第式祠堂。从熙公祠依山傍水,座东面西,朝桑浦山灵山东麓,面宽37.22米,进深42.25米。整座祠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祠堂的前厅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厩轩,后厅有抱厦,从厝有花巷,左右龙虎门,前后大庭院。整座公祠主次分明、功能齐全、内外有别、前后左右互相呼应,呈现严谨方正的群体组合、布局均衡对称的传统特色。从熙公祠正面是大操场,南面是陈旭年的次子江西南康知府陈鼎新的“睿彤公祠”,该公祠凹斗门楼镌刻着“南康太守祠堂记”,是集文学、书法、石刻于一体的艺术精品。北面是“养源书斋”,其中有花园亭阁、园林假山和书院,是读书、娱乐的地方。整个建筑群体以从熙公祠为中心,四周护墙围护,围墙的北面和西面是小溪流水。

    折叠石雕


    石雕

    从熙公祠是一座典型的府第式祠堂。祠堂正面一对高约3米的青色卷毛石狮分列两旁,两狮相视,雄狮戏球、雌狮抚子,形态逼真,给人以亲切可爱的感觉,充分展现潮汕石狮的工艺特点和风格。从熙公祠的整个凹斗门楼全部用石材构筑而成,墙壁是整块石板的,柱和梁、地面铺设均是石头,装饰的东西也是石头的,它虽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但给人的感觉依然美丽壮观,石材润滑如故。门楼为三门式,正门两则置一对深灰色的石鼓,造型极为精美。两边二根精致的柿花鸡心线四棱檐柱,以花篮为主柱础,石柱的四条垂线经艺术加工在四个方角的每条角线上再凿上二条垂线,形成石柱体四角十二条凸线和八条凹线,且里外磨得光滑如镜。据说雕刻这对石柱就花费了十年功夫。柱上横梁悬有剔透玲珑、刻工细腻的倒挂石花篮,这对石花篮被编入<中国美术全集>并被评为“堪称中国一绝”。 镶嵌在壁上的四幅石雕挂屏,足以代表潮汕民居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也可以看出潮汕传统石雕艺术之博大精深。每幅挂屏无论从构图上或是人物造形上都做到匠心独运,不论是花鸟虫鱼、山水人物,通过匠师细腻精巧、繁而不乱的多层镂通雕刻技巧,刻划得活灵活现。每幅挂屏的立体透视感极强。南北二幅挂屏中的“仕农工商”和“渔樵耕读”尤富生活气息,它把戏剧性人物故事情节固定在画面上。其中的山川桥梁、花草树木、楼台亭榭,层次分明,构图巧妙,充满了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25个人物身份神态各异,其面部表情、衣褶动作,在匠师们精雕细刻下充分表达出来。尤其是挂屏中牧童手中拉着的牛绳和渔夫手中的网绳,都采用出神入化的镂空手法,立体逼真。牛绳仅10厘米长,但绳纹清晰、弯曲自如;渔网网目有张有弛,折纹疏密自然。其刻工之精细,令世人叹为观止,堪称绝世之作。潮汕流传的典故“一条石牛绳气死三个打石师傅”就出于此,可见其技术难度之高。国家文物部门曾计划把整个凹斗门楼拆下运往北京,作为珍贵文物陈列,但因整个门楼建筑结构严谨,铆隼相连,石雕精细易碎,拆卸难度太大,结果只好在檐下凿下一小件。


    折叠木雕


    木雕

    走进从熙公祠,宽阔的天井最引人注目的是凸现在天井中间的精美拜亭,上面浓妆艳彩的飞檐嵌瓷。拜亭采用内、外四柱,八柱落地,九桁式双狮双凤驮斗的建筑风格,梁柱上装饰了许多木雕精品,狮子、飞鸟、鱼虾、螃蟹等密布梁架上面,从每个角度欣赏都是精美悦目的。 正堂是公祠显示其技艺的地方,从熙公祠的正堂采用六柱落地、十五桁式,中槽为“三载五木爪,五脏内十块花坯”抬梁式梁架,梁载彩绘全部采用五彩和红、黑漆画描金漆画,载下镶嵌着琳琅满目的金漆木雕。它选材广泛,大量采用珍禽瑞兽,花果虫鱼等,其构件之多,雕饰之丰富,装潢之瑰丽实属罕见,呈现出一派生机活泼景象,传递着主人的生活情趣和美好追求。这些木雕作品经过匠师们运用浮雕、圆雕、镂空通雕等艺术手法,刻划得惟妙惟肖,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它的木雕艺术与我国著名浙江东阳木雕相比,更为精细、华丽,在国内国际都是独树一帜的。正堂地面上全部铺着磨得光滑如镜的大理石,这在当时是非常豪华的。

    从熙公祠的主人陈旭年对建造祠堂的工艺水平要求甚高,一心要把装饰艺术品搞得遐迩驰名,他不惜耗费巨资,不计成本,不限时日,只求标新立异,把匠师们各自的技艺充分地发挥出来。

    从熙公祠可以说是集泥、木、石、嵌瓷工艺之大成!是一座独特的民间雕刻艺术展览馆,是一部潮汕民间艺人用石头和木头雕刻出来的动人诗篇。潮州俗语有“砂陇祠堂,下美沈厝”,就是说它极品建筑之精美,它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1997年6月间,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省文管委员、广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麦英豪;《世界建筑》杂志原主编、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等一行,在有关部门的陪同下,同一天内二次驱车考察了从熙公祠。专家们认为:从熙公祠的建筑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与皇家建筑艺术的区别,在于体现民间艺人的更宽广的想象力和更自由、更精细的艺术表现手法。他们认为这座古建筑应列入国宝级文物加以保护。据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考证,至今海内外保存有四座陈家祠,新加坡、台湾、广州和潮州金砂乡,它们都以石雕、木雕精美著称。然而,从熙公祠可算上乘之作也!

    折叠编辑本段陈旭年

    陈旭年

    潮人俊彦陈旭年(1827—1902年)又名毓宜,清代海阳县上莆都(今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人。旱年丧父,少时家境贫寒。

    贫穷和屈辱使年仅17岁的陈旭年决意出详谋生。清宣宗道光工十四年(1844年),身无分文的陈旭年冒险躲进开往马来半岛的红头船,只身来到柔佛国(现马来西亚的柔佛州)。起初,他和众多潮籍乡亲在原始森林里披荆斩棘,开山垦荒,饱尝人间艰辛,后改以贩布为业。之后柔佛苏丹出现经济危机,而他因发现新锡矿受到嘉奖。

    陈旭年致富后结识柔佛贵族阿布加(华侨称他为天猛公,据传其母是潮州人)并与他结拜为兄弟。这个会讲潮州话的贵族于1862年继任柔佛苏丹。1864年,他把境内10个港口交给陈旭年管理。陈旭年39岁时,成为马来半岛上最大的港主。陈旭年的家乡俗称砂陇,因此他在柔佛首府新山最大的一个港口被人称为老砂陇港。1868年起,陈旭年成为南洋最著名的富商,被柔佛苏丹封为“甲必丹”(华侨领袖),授予“资政”头衔。至今柔佛新山有条“陈旭年街”,便是为了纪念他的劳绩。

    随着事业的发达,他逐步把事业重心南移至大规模开发中的新加坡。清穆宗同治七年门(1870年),陈旭年折资在家乡金砂斜角头,兴建“从熙公词”,陈旭年从柔佛移居新加坡时,从潮州请去工匠并运去原材料,按从熙公词的现格和式样,在克里门梭路和摈榔路间建成被该国列为国家第五古建筑的“资政第”。1984年6月,新加坡以这座当地仅存的潮式古建筑物理图印发了邮票。这不仅是陈旭年家族光荣,也使华人引以自豪。该建筑物现为救世军公益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

    陈旭年晚年告老回乡,颐养天年,75岁卒于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