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联盟新闻> 【明堂大师】雕木“艺”生陆光正:领军者的智慧与担当
  • 【明堂大师】雕木“艺”生陆光正:领军者的智慧与担当
  • 2021-10-28 11:26:11
  • 陆光正 2015年8月27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浙江东阳举行,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博物馆馆长陆光正被推选为首届会长。 年逾七旬的陆光正,白衣白裤、神采奕奕,一大早就赶至现场招呼宾客;活动结束后,又匆匆赶回工作室和相关人员协商项目图纸;审完图纸,又…

    陆光正 

    2015年8月27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浙江东阳举行,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博物馆馆长陆光正被推选为首届会长。

      年逾七旬的陆光正,白衣白裤、神采奕奕,一大早就赶至现场招呼宾客;活动结束后,又匆匆赶回工作室和相关人员协商项目图纸;审完图纸,又接待媒体采访。“我基本上是天天这样。”陆光正说,“我的师父楼水明大师在弥留之际嘱托我,一定要把木雕事业发扬光大!就为师父这句话,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为木雕多做点事。”

      陆光正,1988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六月任东阳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2009年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2014年任中国木雕博物馆首任馆长……身兼多职的陆光正从事雕刻艺术超过半个世纪,创作作品500余幅,被称为东阳木雕一部活的当代史。他幼时身受名师指教,至青年期技艺精进,再至壮年后对东阳木雕行业的领航推动,“从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个领域的掌舵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原雕塑系主任高照如是说。

      大智慧带来的创举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当电视镜头聚集在身上时,他身后的那幅背景木雕《锦绣中华》,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看到自己的作品在这么重要的场合亮相,很开心的。”提及此事,陆光正颇为自豪。

      巨型木雕落地屏《锦绣中华》,采用了东阳木雕深浮雕、浅浮雕、薄浮雕相结合的技法,运用多层叠雕分组雕刻、组装完成,以绵亘不绝的群山、巍峨矗立的长城、铁骨铮铮的苍松、鳞次栉比的高楼,喻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和现代中国昌盛繁荣。作品宽9.2米、高3.7米。同时装饰于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集贤厅的,还有陆光正设计创作的八幅宽1.6米、高4.2米的竖式立屏《燕京八景》。这般巨幅的木雕艺术品,得以在如此高规格的外交场所出现,是对东阳木雕的极大认可,也是以陆光正为代表的东阳木雕从业者攻坚克难、突破创新的艺术结晶。

    apce会议的燕京八景

      木雕工艺品,特别是大型作品,由于木料热胀冷缩的自然特质,在长期保存期中都会遭遇开裂、断损等问题,这曾是困扰传统木雕的老大难问题。早在1980年陆光正接下新加坡董宫酒家的木雕装饰工程时就已经遇此难题。那时,他和十几位同行设计制作了12块长12米、宽1.2米的挂屏,鬼斧神工,被时任新加坡总统李光耀誉为“新加坡至今最好的建筑木雕装饰”。“我亲自担纲设计制作,作品完成后反响非常好”。然而工程完工之后,木雕条屏发生了开裂,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董宫酒家只好取下作品只做收藏。“对此我感到很愧疚。”一年后,陆光正在完成杭州望湖宾馆大型壁挂《白蛇传》之后,作品同样出现开裂,有的缝隙大的甚至可以塞进一个拳头!

      当时业界纷纷盛传“东阳木雕只能作为雕虫小技”。东阳木雕的声誉面临着挑战。陆光正十分不甘,他苦苦寻找解决之法。“有次我看到工人将一座屏风折叠起来准备装箱出口,于是我想,能不能将整幅大型作品分成若干个单元进行雕刻、组装呢?”灵光一闪后是艰苦实验,多番实践之后,他终于找到了可行方法:根据内容在最初构图时就将大幅作品分割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采用独立板材,这些板材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以应对木材的热胀冷缩。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解决了原来大件作品长时间后易开裂的问题,也同时将一件作品进行了分割,这样在制作时间和组装时空上都提高了效率,可以缩短工期,使取材和运输更加便利。“他的这一创举,突破了东阳木雕乃至中国木雕大幅作品创作的禁区。”作家吴旭华曾这样说。

      突破这一技术瓶颈之后,东阳木雕的大型作品,,陆光正带领东阳木雕迎来新时代的新高潮。2001年,杭州计划重建雷峰塔,他苦战两年,在成功解决开裂变形问题的基础上,创新出多层叠雕的技艺,即在平面浮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将《白蛇传》诠释得大气淋漓,神韵独具。东阳木雕多为平面浮雕,雕刻深度最多仅有80毫米,而陆光正独创多层次雕刻,在二至八层的空间内腾挪翻转,使得雕刻深度可达到300毫米以上,将东阳木雕从单纯的二维世界转变为更具表现力的三维世界,在厚度方面增添了可能性,再加上之后陆光正又加入不同颜色的木料以提高装饰效果,从而在色彩上也给予传统东阳木雕更多内容。

      《雕塑》杂志曾如此评述:中国木雕看浙江,浙江木雕看东阳,东阳木雕的代表人物是陆光正。

    非凡经历与行业担当

      “我的经历是别人办不到的。”说起自己的一生,陆光正颇有感慨。14岁入行,后被“雕花状元”楼水明破格收为关门弟子,而“雕花皇帝”杜云松和“雕花宰相”黄紫金也都视他为掌上明珠,毫无保留地倾心传授。同时获得木雕行业三位老一辈大师的垂青,这是别人无法企及的机缘。15岁,陆光正走南闯北承揽业务,借此开阔眼界,切身感受自然之美,16岁入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掌握正统艺术法则。“我18岁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讲课,课时费7块钱一小时,上4个小时课得到的报酬是28块,那时候我的工资才19块,我带着一帮学生坐火车到上海,让他们在某个地方等着,我上完课后拿着28块钱回来就请他们去当时上海最好的锦江宾馆吃饭喝酒。”(笑)

      一路走来,风景虽美,不免也有狂风暴雨。据陆光正的徒弟、,,把陆光正赶到车间雕老虎腿。普通工人一天做10个,他做36个。觉得难不倒他,又把他赶到竹编车间做编织竹制工艺品。“楼水明大师知道了,就跑到县革委会向革委会领导说,一定要把陆光正留在木雕车间,他是木雕人才,不能糟蹋了啊!说完,80多岁的老先生大哭起来。”说到这里,陆光正动了情,眼眶湿润。

    陆光正《云龙》花瓶

      上世纪70年代,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安排下,陆光正在国外工作学习了四五年时间,耳濡目染国际最优秀的艺术样式与范例,“在国外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去考察他们的建筑设计,如欧洲的现代建筑,意大利的教堂和文艺复兴时的雕塑等,然后和东阳木雕进行比较,想着怎么用在其上。”如此博闻广录的实践机遇和积极学习的主动精神,使陆光正获得了别人很难复制的人生经历,为成全自己奠定重要基础。

      “政府和企业的培养,个人的天分、爱好、勤奋加机遇,改革开放国富民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使陆光正大师有幸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东阳市工艺精品馆馆长金柏松如此认为。

      然而,在个人技艺炉火纯青和名望日益被推崇的时候,陆光正选择了群体前行。他在2007年接手了无锡灵山梵宫装修工程,将一人之功上升为一市之利,带领“东阳帮”再次发力。他聚集了10多位国家级和省级大师,先后设计出11000余张图纸,组织了1600多位技师,将一亿多元的工程额分配给东阳市40余家木雕企业,历时14个月,将难度高、体量大的灵山梵宫工程完美完成,该项工程共用金丝楠木2400余立方米、花费数十万工,为目前东阳木雕史上最大的单项装饰工程。2008年,梵宫开馆,陆光正全程浏览之后表示很满意:“这是东阳第一项集合众多木雕艺人的智慧和力量完成的大工程,木雕装饰工程中的每个细节都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对于推动东阳木雕与民用建筑的完美结合,具有引领作用。”

      随后,陆光正提议并积极推动了东阳木雕和红木家具的有机结合,使“东作家具”成为重要产业,他又敏锐地关注到了东阳木雕城的商机,助力东阳木雕城成为全国最大的木艺品集散中心。此后,陆光正在中国木雕博物馆的筹建和“世界木雕之都”落地东阳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陆光正工作照

      在人才教育上,他同样不遗余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担任东阳木雕总厂厂长,停办多年的东阳木雕工艺美术学校复学,他兼任校长主抓教学,每年培养学生上百名,如今这批人大部分都已经成为东阳木雕的骨干力量;他提出与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等联合办班;在他的奔走下,广厦学院、东阳技校、市聋哑学校都开设了木雕专业班;他自己的创作室,更是被誉为“木雕界的清华大学”,培养出省级工美大师9名。


    陆光正收明堂红木总经理张向荣为徒

      “回头去看,当年陆大师确实高瞻远瞩,着眼天下,他所策划和引领的活动及大量的工作改变了中国木雕现状,使得当代中国木雕生机勃勃,一派繁荣气象。”张玉海对此很是推崇。

      即使现在,功成名就的陆光正每天照样很忙,不遗余力地为政府项目,为产业繁荣,为木雕传承,为行业发展等奔波操劳,夫人埋怨他,自己厂里的事不管,整天忙外面的事情。他也很少解释,“从小我就被教育,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到我这个年纪再为自己考虑,已无多大意义,倒是木雕艺术、木雕行业还有许多值得我去为之努力的地方。”

      这种行业担当的情怀早在三四十年前就已显露,当时他是全国最年轻的百花奖评委,在北京为一件竹编屏风是否该评为金奖和当时的负责人持不同意见,对方持疑:“(竹编)料不贵重,你看苏州缂丝用的金线。”“这是评材料还是评艺术?”陆光正反问。他坚持认为任何行业都应以艺术为标准而非材料的名贵,“最后这件作品还是被评为全国金奖。”

      陆光正很自豪自己的坚持,也终究以一生为约,助力工美。

    音乐与绘画助力的双翼

      “从事木雕并不是我最初的选择。”因为幼年陆光正一直有个梦想:成为音乐家。张玉海曾撰文描写陆光正在音乐方面的卓越天赋:吹拉弹唱无所不会,小时候家乡有戏开场,只要锣鼓一响,他便坐在乐手边上看二胡的模样,笛子的孔眼,听月琴的声音,锣鼓的节奏,揣摩各种乐器的弹奏拨打方法。没过多少时间,他居然用自制的笛子吹奏得有模有样。他还琢磨制作出二胡、锣镲等“土乐器”,召集小伙伴们成立了“乡村乐队”。到了11、12岁时,他不仅熟练弹奏各种乐器,还能指挥乐队合奏,更让人称奇的是他还会作曲,常常被文宣队请去编曲。即使到了今天,陆光正随手抄起二胡也能熟练地拉上一段《江河水》,依然韵味悠长。

    陆光正《雁荡山》

      同样,幼年陆光正身上也体现出了极高的绘画天赋。6、7岁时,他和小伙伴们讲水浒故事,会制作各种人物道具,7、8岁时,村里来了婺剧戏班,陆光正穿梭戏台前后,站在小板凳上为演员画脸谱,他用小小的画笔勾画着惟妙惟肖的生、旦、净、末、丑。11岁时,他为村里绘制的大型宣传壁画,惊动了四乡八邻,13岁时,宣传画被乡长看到,他大为震惊,直呼:“此子前途未可限量。”

      “对于将来是搞音乐还是搞木雕,我好好地思考过,我其实更钟爱于音乐,后来选择了木雕,主要还是考虑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因素,因为如果搞音乐,乐器实在太贵了,家里负担不起,而木雕,我从小耳濡目染,学起来比较快,能较早地独立工作,增加家庭收入。”陆光正淡然回忆,他还向雅昌艺术网提及了他16岁时在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一段特殊经历:参加培训班时,他感觉需要更深度的学习,于是通过一位老师帮忙,白天照常参加培训班,然后利用晚上、周末、春节等所有节假日时间在美院里和吴山明、吴永良、孔仲起、卢坤峰等人一起绘画,“那时候我住在研究所里,晚上八点要关门,但我是靠晚上的时间学习的,所以回去都很晚。门房叫李师傅,很凶的,从来不会笑,我对他很好,他也很喜欢我,夜里回来有时候我就和他一起睡,他还会在街上买个红番薯,留一半给我。”甚至连春节,陆光正都是一个人在杭州过,“记忆中那年杭州特别冷,我买了张电影票去看电影,大年三十别人都在喝酒很高兴,但我没有时间回去,要抓紧时间学习。”

      这段艰苦学习的经历持续了两年,期间陆光正还南下云桂川,北上甘陕山,领略民族风情,描摹河川山色。此后,他应出版社之邀,创作了《民族服饰系列丛书》,出版了《百里溪》等连环画。

      音乐上对节奏的敏感和绘画上对构图的感悟使得陆光正在木雕创作中,具备了其他大师很难兼顾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高度和空间、技法等具备操作层面的厚度也导致陆光正可以既把控得住大作品,又能在细部成功捕捉节奏与精致。陆光正敏锐地将三者之间的共性与异性分割又融合,从而获得了一种互通的美学成果,这便体现出其木雕作品创意独特、构思巧妙、美感独具但又不失木雕韵味的气质。

      正是自身在艺术领域浸泡许久并得益许多,陆光正特别强调文化在木雕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任何一个事业或行业成功与否不能离开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未来,木雕文化一定有路好走,随着时代的发展,肯定一定存在并发展下去!”

      木雕,是陆光正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而音乐和绘画则在时光的冲击下转化为一种情结,蛰伏于他的整个艺术人生,成为陆光正创新木雕最重要的两大支撑,因此,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山明曾经感慨:“中国少了一个国画大师,多了一个木雕大师”。

      【结语】

      “今天,回过头来看陆光正的木雕艺术之路,我们已经很难说清楚,这究竟是他自己人生的幸运,还是东阳木雕艺术的幸运!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以东阳木雕为代表的中国木雕艺术,的确在陆光正为首的一大批东阳木雕人的努力下,正在努力实践着从传统到现代的伟大转型。”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诸荣会语。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