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联盟新闻> 冬至话窗花:阆中木雕古窗花的存量居全国首位!
  • 冬至话窗花:阆中木雕古窗花的存量居全国首位!
  • 2022-04-17 15:44:06
  • 点击上面"阆中民俗大杂烩" 免费订阅


    目前发现我国最早的木雕实物,是在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土的木雕鱼,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中国的木雕花窗源于何时,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窗的概念在文献中的出现至少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诗经·国风》召南有一首《采蘋》的诗,其第三段写道:“于以奠之?宗室牗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此诗一问一答,意思是祭品放在哪儿?放在宗庙的窗下。谁来主持祭祀礼仪?一位虔诚的处女。宗室牗下的“牗”就是窗户。因为是家庙祭祖,十分的严肃和崇敬,祭品放在窗口下以示诚心可见天地。处女主持祭祀,以表纯真雅洁。


    浙江余姚河姆渡木雕鱼


    在古人的眼里心中,窗不仅能透光避寒挡风雨,她还是一种胸怀,一种文化,一遍视野。由于窗的如此功用,古木雕民间艺人便在小小窗花上做起了大文章。据说早期的窗上是没有雕刻纹饰的,或用砖、石砌成,或在土墙上留透光洞口,或用木棍木条支撑在墙洞口沿。用木棍木条支撑构成的窗,现在一些偏远地方偶尔还能见到,俗称“牛胁巴”。而把雕刻运用在木窗上,真正成为一种雕窗艺术却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木雕窗花最初发韧于何时,由于没有实物遗存下来,谁也无法下准确的时间定论。但通过类比推论,应该在人类从洞穴走进屋居开始有了石雕、玉雕的新石器文化或红山文化时期,就有了窗雕。理由是人类能把坚硬的石头和玉雕成器,感受其美,礼天礼地祭祖先,人类自然也能把比石及玉松软的树木雕刻成窗,享用其利,望山看水观天地。


    在中国古窗花的集散地阆中古城,据统计安装在古院落和在藏家手中的木雕古窗花有上万件,而明代的不足300件。通过对一些古城古镇木雕、古窗花存量的调查,阆中古城木雕古窗花的存量在全国古城古镇中应居首位。阆中为什么古窗花品类和存量居全国之首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因阆中古代是中国东南和西北的交通枢纽,北通秦晋,东连襄粤,南入云贵,又与西蜀相依邻,、经济、文化中心;二因阆中城市在中国古代是发育较早且比较成熟的大城市。据对古遗址发掘出的残陶碎瓷的考证,阆中有3000多年的城市文明。从春秋战国时的巴子国国都到秦汉唐宋元明清时的郡县、州府及道台首府,其建制规格高,人流众多物流丰富,且南来北往的一些大商巨贾在此住下来,修建深宅大院,留下了窗雕精品和积淀了城市发展资本;三因阆中古城由于后来交通变迁,居位较为偏远,在近现代遭人为或建设性破坏相对较小,阆中当地一些老物件多数被保存了下来。再加之国企改制后,阆中几家大企业中一些下了岗的职工走上了古玩行业,形成了古玩,特别是古代窗花收售的集散地。



    在阆中,不仅有当地的古窗花流出去,而且有多种流派的木雕窗花从全国各地走进来。这可以从笔者和宋林昌所选编的84扇古窗花(见本公众号2017年10月22日《古窗花里的家园》)中看到。在这些窗花中,从造型到雕刻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全国各地各大流派的雕刻风格都有。


    从造型看,中国古窗花有圆形、扇形、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等。从雕刻物象看,中国古窗花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人物鸟兽,花卉果蔬,神话典故,历史传说等等。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写实有虚拟,有国画般的工细,也有素描式的简洁;有细致入微的精雕,也有粗狂奔放的随意;有古拙、典雅的沉静,也有豪放不羁的宣泄;有高雅素洁的内秀,也有鲜艳浓烈的华美……


    窗雕万象,人文天下。2009年一位从美国来阆中旅游的游客,他见了阆中的古窗花直叫“OK”,在导游的陪同下,连续三天观赏阆中古城的古窗花。并在一家古玩店买了一小扇带回了美国去。成都一位姓黄的博士生在美国一家大公司任总监,他和他母亲于2012年来阆中,专门挑了一扇雕有思乡纹饰的古窗带到美国去,儿子对母亲说“我见到古窗花,就见到了祖国,见到了母亲。”儿子说这话时流下了热泪。古窗通天下,饱含赤子情。



    见识和尝品古窗花,犹如见识和品尝一部百科全书,又像在品尝一席丰盛的文化大宴和进入了一座民间艺术宝藏的迷宫,让人有滋有味,流连忘返。在面对一些古窗花因为多种缘故正在或即将渐渐流失、甚至绝迹时,我们十分心痛和惋惜。关注古窗花、认识古窗花,保护古窗花,珍爱古窗花,是我们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之一。前不久见央视鉴宝节目走进民间寻宝,一些古窗花也作为宝物登上了大雅之堂,且一扇雕刻技艺高、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窗花可价值数万、数十万,对此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我们看到了中国民间瑰宝古窗花的实用价值、雕刻艺术价值、人文审美价值和历史地位,终究被社会及专家学者所认知,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阆中,作为阆中人,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古窗花这份珍贵的遗产。

     

     (原文标题:《窗雕万象  人文天下》,本文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