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大城县东位敢村八旬老人:“李玉铁”执着木雕28载老树发新枝!
  • 大城县东位敢村八旬老人:“李玉铁”执着木雕28载老树发新枝!
  • 2022-05-28 14:03:40
  • 新闻爆料.同城活动.论坛发帖.吃喝玩乐

    “战严寒,抗风雪,不失本色。顶烈日,耐酷暑,老干发新枝。”这是刻在李玉铁《古松》作品上的话,这句话也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年83岁的李玉铁人生阅历丰富,当过8年兵、24年教师、9年校长,退休后,他又做起了手工雕刻。李玉铁不仅在工作岗位中尽职尽责,他退休后的雕刻人生更是精彩。自学雕刻技艺、自制雕刻工具,他用28年的时间,雕刻出了百余件作品,在坊间颇受好评。

    近日,笔者来到了廊坊市大城县东位敢村,倾听了老人与雕刻的故事。

    李玉铁与老伴随凤英。赵雪 摄

    8年军旅生涯锻炼出他吃苦耐劳的品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玉铁的家像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感觉舒适闲淡。格外宽敞的院子里种着各式的瓜果蔬菜。正房内,他的老伴正与抱着孩子的两个孙女闲聊。李玉铁从外面走进来,他虽然杵着拐杖,却腰杆挺直、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已是耄耋之年。老人说,自己之所以身子骨硬朗,能有毅力做这么多年的雕刻,要归功于他那8年的从军生涯。

           李玉铁出生于1934年,虽然自幼家境贫困,但他的父母格外重视对他的教育。在父母的精心栽培下,1948年,李玉铁顺利考入了大城初级师范学校。本以为毕业后,自己可以当个老师,教书育人,减轻家里负担。却没想到,在还剩几个月毕业时,李玉铁患上了疟疾。当时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他的病情反反复复,只得请假在家休养。

           此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在家休息了几个月的李玉铁,赶上村里征兵。他心想,休息了这么久,不知道还能不能跟上课业进度,眼下正是国家需要人的时候,不如先去当兵。

           1951年,李玉铁告别父母,带着满腔热血参军。然而,他并没有来到前线,而是被分到了沧县(现沧州市)后勤部的一所医院当护士,后又调到了独立营的诊所当调剂员。

           此后,一晃就是4年多。这时,部队号召士兵们学习文化,李玉铁顺利通过了考核,被录取到了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几个月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军区油料部当文化教员。之后,他来到了北京后勤司令部的公路处,负责勘察华北地区公路、桥梁的交通现状。

           县与县之间的公路是否连通?公路情况能否通车?不能通车该如何解决?这些都是他们的工作。勘察工作十分辛苦,前期,只有包括李玉铁在内的5个人来完成这项工作。有画图的,有摄影的,有记录的……他们5个人,每人骑一辆自行车,每天要走遍一个县城。条件最艰苦的时候,他们吃过煮杨树叶。李玉铁笑谈,那味道和当时的生活一样“苦”!

           1956年,在勘察任务即将结束的时候,李玉铁不幸患上了肺结核。那天,他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一家小旅馆休息,他突然口吐鲜血。在医院简单治疗后,他又撑着身体,与伙伴们完成了余下的勘察任务。李玉铁的身体需要长时间休养,他不想给组织增添负担,于是申请了转业。多年的从军生涯,锻炼了他吃苦耐劳,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品质。

           李玉铁回到大城老家后,被分配到一所小学当乡村教师。1981年,他被调到位敢乡当校长。李玉铁工作认真负责、清廉正直,这对他以后的雕刻作品有很深的影响。


    自学雕刻技艺 “济公”开启创作生涯


    在李玉铁家的客厅里,有一个展示柜和一个大型的展示桌,上面摆着大大小小的几十件作品,有活灵活现的观音像,端庄肃穆、忠义千秋的三国人物关羽,火眼金睛、降妖伏魔的孙悟空,还有一脸憨态的济公活佛……这些都是出自李玉铁之手。

           1989年,李玉铁正式退休。除了每天的农活,他觉得自己还应该找点事情做。书法、国画太费钱,打麻将、下象棋不喜欢。于是,他想到了雕刻这门手艺,他认为,雕刻材料都是在犄角旮旯里捡的,刻刀可以自己制作,这个活计好!

           说起雕刻,哪有那么简单?在东位敢村临近的几个村子里,并没有人做雕刻,李玉铁岁数大了,也不可能去外地找师傅学,于是他便买了几本入门书,开始自己琢磨。没有雕刻工具,他就把机床上的废车刀打磨成刻刀,又从邻居家借来锯和斧子。

           在炕头上摆上一块木头,李玉铁笨手笨脚地开始了……他的第一件作品便是活佛济公,他欣赏济公两袖清风、惩恶扬善的品质。济公有着端正的品质,却是一个外表滑稽的人物。起初,李玉铁雕刻得并不像,总是抓不好济公的神韵。经过练习,至今,李玉铁已经做了10多个形态各异的济公像了。

           经过多年摸索,李玉铁也掌握了雕刻的规律。他说,雕刻的材质只能选择硬木,如枣木、梨木,像杨木、柳木这样的软木则不可以。“软木的木丝较大,一不留神就要掉一块,不好掌握,所以不适合做雕刻。”李玉铁向记者解释。

           找木材,根据其自然形态进行构思,动手雕刻,用粗、细砂纸进行抛光,最后上一层液体蜡,这是整个雕刻的步骤。因为平时经常干农活,李玉铁并没有完整的时间,所以一件作品的创作时间不固定,有的可能要做一年。

    李玉铁的雕刻作品《济公》。赵雪 摄
     

    用作品表达内心思想


    多年的积累沉淀,李玉铁的技艺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他雕刻所用的材料,大多就地取材,采用的是本地土生土长被人遗弃的材料。他还将根雕艺术和木雕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构思精巧,造型浑然天成。


           “晚上睡觉前就盯着木头看,睡醒了还是盯着木头看。”他的老伴,今年82岁的随凤英笑着说。在雕刻前,李玉铁总要花上好几天进行构思。

           “雕刻最重要的一步是构思,在脑子里找形态。作品好不好完全看雕刻者本身,如果自身认识不到,肯定刻不好,如果你刻之前已经胸有成竹,自然而然就能刻好。”李玉铁说。

           仔细观察李玉铁的作品,记者发现每件作品上都刻有几句小诗,就像一幅书法或是书画作品上的配诗一样。李玉铁说,作品就是表达创作者内心的思想,这也是作品的灵魂。

           衣衫褴褛的济公抱着一个装酒的葫芦坐在山坡上,山脚古松下,一头大象岿然不动,一条蟒蛇跃跃欲试。这件作品长、宽约30厘米,重20多斤。李玉铁介绍,这件作品叫做《贪婪》。前几年,他发现邻居家的一棵枣树枯萎了,在经过邻家同意后,他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小心翼翼地锯下来一段。“我发现这棵枣树先是枯死了一部分,在树根的另一面又长出了一根分叉,就像一条小蛇的形态,于是我就有了创作灵感。你看,济公安然地坐在山坡上,一头大象与一条小蛇对峙,暗讽人的贪婪之心,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


    不为名利 只因热爱


    ,一件白色玉石雕刻成的弥勒佛像吸引了记者,这件作品的雕刻手法似有不同。原来,这是李玉铁的孙子李宗裔的作品。

    李玉铁正在展示并介绍自己的雕刻作品。赵雪 摄


           “石家庄北边有个曲阳县,那地方在全国都有名气。我孙子曾在那上过学!”李玉铁说着,脸上露出骄傲的表情。原来,曲阳县隶属于保定市,矿产资源丰富,雕刻能人辈出,1995年,。

           李玉铁时常在家做雕刻,李宗裔耳濡目染,也爱上了雕刻。虽然他与爷爷的交流不多,但每当爷爷雕刻时,他总是坐在旁边观摩。如今,李宗裔已经毕业,正在贵州修复古文化遗产。

           多年来,有人看到李家的雕刻发展得红红火火,也想跟着做,但都没坚持下来。“雕刻最重要的是心得沉下来,才会有锲而不舍的劲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不行。”李玉铁说。

           在采访最后,记者发现李玉铁的右手上贴着一块膏药,十个手指都变形了。他说,由于长时间雕刻,早已患上了关节囊肿。最严重的是,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拇指已经没有知觉了。

           “这两年很少做了,手不行了。”李玉铁掰着手指说,自己的最后一件作品也是活佛济公,算是做事情有头有尾,有个圆满结局。近些年来,有很多倾慕者想购买他的作品,都被他拒绝了,而私下里,他无偿送给人的倒是不少。“我这么大岁数了,早已不图名利,我做雕刻,就像是小孩子玩泥巴一样,就是图个乐。雕刻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享受,这满足了我的爱好,也充实了我的人生。”老人笑着说。

    •  ▌本文来源:中国网

    • 爆料微信:xq754173845

    • 商务合作QQ:191919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