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漳州木偶头传人 徐竹初
  • 漳州木偶头传人 徐竹初
  • 2021-07-21 12:00:00
  • 中国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一生为多少人赐过名无从考证。但1938在漳州讲学期间,为漳州木偶大师徐年松刚出生的儿子以“竹之初是竹笋,初,又有头胎的意思”而名曰:徐竹初。寓意孩子将会像新笋那样茁壮成长,家族事业会像雨后春笋那样兴旺发达。说来也玄乎,当年的小竹笋历经八十载的风雨,如法师所愿,不仅承袭了200多年的世代祖业,成了徐家第六代传人,而且还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木偶头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木偶头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徐竹初大师。


    漳州木偶雕刻起于晋盛于唐,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徐竹初的木偶雕刻造型严谨,精雕细刻,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着唐宋的风韵,生、旦、净、末、丑的人物造型,个个都性格鲜明,形象夸张合理。在整体造型的把握中,脸的雕刻尤为重要。采访中,徐老对着几件已雕刻完成的木偶头说:“雕刻木偶头注重五形(眼、口、鼻、眉、耳)、五骨(眉、顶、颧、额、颏骨)。脸的雕刻要讲究五形三骨,即是两眼、一嘴、两鼻孔(五形);眉骨、骨、下颏骨(三骨)”。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身份,气质,利用造型、线条、色彩来突显角色的神髓,如嘴尖刻薄的媒婆,翘髻角目的老丑,长眉垂目的慈祥老者,嘴厚面肉坠的憨汉……让木头人活络起来。


    夜深了,四周万籁俱寂,徐竹初与他的木偶头对话着,创作着。


    徐竹初的木偶俗称“北派木偶”,其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强调木偶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注重内在神情性格的表现,强调“以形写神”,落刀之前,他总要细细研究,认真揣摩所刻画人物的身世、身份、性格、好恶,思考成熟才下刀,故其刀法有力,形神兼备,韵味十足。


    徐竹初,一生与木偶为伴,设计的戏曲人物造型多达六百多种,个个脸谱不同,率真、精致、优美,神态各异,生动传神,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半个多世纪的从艺路,徐竹初走得辛苦又灿烂。他的竹初艺术被誉为“活的文物”、“东方艺术珍品”、“世界一流艺术”、“中华一绝”、“国家级艺术珍品”。“出身于福建漳州木偶雕刻世家的徐竹初,在60余年的艺术历程中塑造出无数具有灵性、温度,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韵和神意,洋溢着鲜明的个性和风格。作为中国木偶雕刻大师,深得传统文化的滋养,秉承先辈技与艺,且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无愧于时代和人民对他的养育与厚望。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赞誉道。


    木偶头制作工艺流程

    打坯。做木偶头使用的材料是樟木,其不易变形又坚韧,防蛀虫。一把斧头把一块樟木坯料几斧砍成一只木偶头的头部、颈部,初见雏形。


    初坯。根据人物角色刻画面部中线、定五官。


    细刻。刀起屑落,一刀雕出众生相。生、旦、净、末、丑等形象跃然刀下,形神兼备,韵味十足。


    修光。对已细凿刻的木偶头,进行细部打磨,塑形。


    盖泥。有言道:三分木雕七分补土和裱纸,。这一道工序要反复20多次。


    裱纸。与上一道盖泥工序循环反复,交替进行。


    修剪。对经过20多道的盖泥打粉和裱纸进行局部的整理,修饰。


    上色。依据不同的戏剧角色和性格特征,对经上土打磨过的木偶头进行上色。


    画脸。这道工序十分讲究,人物的神韵,气质,性格特征在这里一笔定调,不能反复涂沫。


    年逾八旬的徐老现在还刀耕不缀,天天与木偶头们对话着。但令他最宽慰的是儿子徐强也接班了,200多年的薪火相传,徐家的这一绝活有了第七代传人。徐竹初的“北派木偶”技法、风格得以延续……


    栩栩如生的木偶头们。


    神韵俱佳的木偶。


    性格特征突显的木偶人物。


    木偶头雕刻艺术与传统戏曲之间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在戏曲演出普遍衰落的形势下,木偶头雕刻技艺的传承也遇到了难题。


    如果离开戏曲舞台,木偶头雕刻只能成为单纯的观赏品,其传统技艺中许多活态的文化就会丢失。漳州木偶头雕刻面临的囧境,刻不容缓。



    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木偶头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徐竹初大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