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好消息!平潭作品入选“福建好礼”!它曾风靡国内外,伴随平潭一代人的成长……
  • 好消息!平潭作品入选“福建好礼”!它曾风靡国内外,伴随平潭一代人的成长……
  • 2022-05-08 07:54:56
  • 好消息好消息!

    从510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平潭贝雕《石厝》摆件

    入选“福建好礼”啦!

    近日,由省旅游局主办的2017年“福建好礼”百佳旅游商品和百佳美食伴手礼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全省共有188件旅游商品和美食伴手礼入选2017年“福建好礼”,其中平潭贝雕《石厝》摆件入选百佳旅游商品。


    ↑贝雕《石厝》摆件


    贝雕《石厝》是由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选送的作品,以平潭独特的石头厝为原型,用贝壳作为原材料进行切割、拼接,形成了一幅屋舍俨然的石厝人家的场景。整个贝雕作品做工精细,富有光泽。


    对于入选的“福建好礼”百佳旅游商品,省旅游局将出台相应扶持政策,通过搭建完善旅游商品产业化对接服务平台,推进名优福建旅游商品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据悉,2017年“福建好礼”评选活动于3月启动,4月在各地广泛开展推荐初评工作,组委会共收到各地推荐初评的参赛作品510件,5月9日,专家对参赛作品按照标准要求,对照上报材料和实物作品进行了全面总评,最终评出188件“福建好礼”,品种涵盖旅游工艺品、旅游特色食品、旅游个人装备等品类。




    平潭贝雕,

    一种吸收牙雕、玉雕、木雕以及国画之长,

    结合螺钿镶嵌的工艺艺术品,

    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享誉国内外。

    平潭贝雕的风靡,

    曾伴随平潭一代人的成长,

    并深深根植于他们的记忆之中。


    匠人拾贝

    雕刻海洋精品



    世事变迁,兴亡盛衰。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大潮汹涌而至,随着新鲜事物的崛起与发展,贝雕市场逐渐萎缩。1998年,贝雕工艺厂一夕关停,贝雕产业逐渐没落。


    文化需要传承,工艺亦如是。即使贝雕产业日渐式微,不少贝雕老艺人仍旧坚持创作。他们坚守、传承、创新,以“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来延续平潭贝雕的技艺。


    溯源
    从兴趣小组到国营贝雕厂



    “平潭贝雕艺术馆”地处偏僻,十分安静。馆内摆放着上世纪至今的贝雕精品、用贝壳做成的各类装饰品以及贝雕的原材料——平潭以及其他海域贝螺的介绍等。


    见到蒋心忠老师时,他正心无旁骛地将一片雪白的花瓣状白玉贝黏在已经初具雏形的“水仙花”叶茎上。这尊通体洁白无暇的“水仙花”贝雕由白玉贝、砗磲贝等贝类打磨、雕刻、拼贴而成,精美绝伦。一朵“水仙花”上,共有一片“花心”,六个“花瓣”,这些都需要分别打磨雕琢之后,再细细拼贴到一处,而这尊“水仙花”贝雕由十数朵“花”、数十个“花瓣”以及“根部”组成,极为复杂繁琐。“做成这样已经花了我半个月的时间啦。”蒋心忠老师见我们到来,摘下眼镜,对我们笑着说,“贝雕啊,一做就是几十年。”



    ↑蒋心忠在雕刻贝雕作品


    说起平潭贝雕,便不能不提到平潭国营贝雕工艺厂的创办人—林国钦。平潭如今为数不多的贝雕老艺人中,几乎都是林国钦的学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林国钦时任平潭实验小学的美术老师,那时候学校大门外还是一片海滩,海滩上布满了奇螺异贝。1953年,林国钦在学校里组织了“美术劳作小组”,其中有一个“红领巾贝雕兴趣小组”。“小组成员都是当时的小学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在林国钦老师的带领下,每到周末,我们就要跑到各个海滩去捡这些贝壳、小米螺,来创作‘花好月圆’、‘百花齐放’等贝壳工艺品。”如今已古稀之年的蒋心忠老师,回忆起自己的小学时代,不禁感慨。



    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为平潭提供了数百种亚热带贝螺蚌蛤,也为贝雕产业的诞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1955年,以“红领巾贝雕兴趣小组”为主要技术力量的平潭贝壳厂创立,林国钦任厂长。“同年,,并获得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来信表彰。”平潭贝雕艺术馆负责人詹立新介绍道。


    1959年8月25日,集体性质的平潭贝壳厂转为“平潭国营贝雕工艺厂”。同年,刚初中毕业不久的蒋心忠进厂工作。


    辉煌
    从声名鹊起到远销国内外



    “1959年刚创厂时,员工连同厂长一共才13个人,员工基本上都是林国钦老师当年一手带出来的学生。”蒋心忠回忆说,“我在厂里做了三年的学徒。三年后,我转到厂里的‘创建小组’,成为一名技术工人,主要从事贝雕工艺品的创作生产。”


    巧妙地利用贝壳本身的纹路与色泽,采用拼接法、浮雕法、坯模法、支撑法、镶嵌法等,创作花鸟、亭台楼阁等盆景。蒋心忠说,制作贝雕工艺品,需要很好的美术功底。创厂初期,贝雕厂以生产贝壳堆画、贝堆立体山水、花鸟盆景等美术工艺品为主。“1960年,厂里面聘请了两位做泥塑的民间工艺师傅,他们雕龙雕凤的技术十分厉害,我们就跟着学习,再运用到贝雕的制作上。”



    随着贝雕技艺越发精湛,平潭贝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作品小巧、工艺精细著称,并逐渐风靡岛内外。“当时最受欢迎的是亭台楼阁等贝雕工艺品,大家会买来作为礼物和纪念品。”詹立新说,“各级领导来平潭,都会到贝雕工艺厂观摩考察。”



    设计贝雕的图案


    1971年开始,平潭贝雕入展一年两次的“广州商品交易会”。至此,平潭贝雕打开了远销国外的大门,并取得了极为亮眼的艺术成就。1972年,平潭立体圆雕《套鹿》、《椰林怒火》等26件作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1985年,选用3616片贝壳为原材料而创作的大型人物群雕《骄杨颂》,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1985年,平潭贝雕工艺新产品系列,获得了国家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第三名,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二等奖;此外,当时创作的立体圆雕《蚌女》、《孙悟空大闹天宫》等作品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1976年至1985年,是平潭贝雕的鼎盛时期。“那时贝雕工艺厂的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及欧、美、东南亚等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的订单量在50至60万之间,以东南亚国家最为畅销。”蒋心忠说。


    衰退
    从订单减少到一夕停厂



    ↑打磨贝壳形状


    对于年轻一代的平潭市民而言,贝雕听起来十分陌生。而对于老一代的平潭市民而言,贝雕承载着他们的青春与记忆。


    1975年,蒋心忠被任命为贝雕工艺厂车间主任兼技术员。1982年,贝雕工艺厂分裂为三个工厂,分别为:贝雕厂、制花厂以及工艺美术厂。蒋心忠先后担任制花厂副厂长以及工艺美术厂的厂长。此后,蒋心忠经历了平潭贝雕由盛转衰的这段历史。



    将贝壳拼凑成图并粘上胶水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贝雕工艺厂的效益急转直下。“那时候涌现了许多新兴事物,譬如假花摆设品等极其受欢迎,这对贝雕工艺品、摆设品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另外,贝雕中的挂框类产品,受玻璃挂框质量的影响,生产规模不断缩小,贝雕的订单量也不断减少。”蒋心忠分析说。


    而詹立新则认为,体制未能及时改革,产品过于单一是贝雕厂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正值改革大潮,平潭贝雕工艺厂未能改制转型,从管理、产品到营销无法越升到现代企业制度。”詹立新说,“当时贝雕作品主要以山水花鸟为素材,创新不足,产品过于单一,被时代淘汰也在所难免。”



    用于制作贝雕的材料


    人才流失也是平潭贝雕逐渐没落的原因之一。“当时贝雕厂效益不好,不少年轻人外出或承包工程或下海经商。”蒋心忠说,“贝雕工艺极为繁琐,耗时又费力,没有耐心的人根本做不好。当时做贝雕还被认为是女孩子做的活,又细又慢,留在贝雕行业的年轻人就越来越少了。”


    到1995年,贝雕厂已经处于半倒闭状态。1998年,由贝雕工艺厂分裂出的三个厂全部倒闭。至此,平潭贝雕的辉煌时代成为历史。


    复兴
    从不断坚守到传承创新



    用于制作贝雕的材料


    营贝雕工艺厂倒闭之后,蒋心忠并没有就此放弃贝雕创作。“既然选择了一件事,那就要把它做好。”蒋心忠说。


    次年,由蒋心忠与朋友陈登新、高阳松共同出资,三人创办了一家新的贝雕厂。“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创作,做一些圆雕啊、亭台楼阁工艺品还有一些小摆件。”蒋心忠说,“那时候还做‘圣诞摆件’、‘天使摆件’,起初销量很不错,都是集装箱装运卖到美国去。后来制作摆件的原材料——蛤蜊壳不够用了,我们还专门从市场上买回蛤蜊,请别人吃,吃完了把壳给我们。”



    用于制作贝雕的材料


    在蒋心忠如今的工作室中,还收藏着当年的贝雕作品。由蛤蜊做成的白色小工艺品摆件,上面标注着当时的价格——两美元。


    随着贝雕工艺品市场日渐成熟,工厂面临的激烈竞争也前所未有。2006年,蒋心忠三人经营了八年的贝雕厂停厂,平潭贝雕再次没入历史浪潮。


    2011年,蒋心忠从日本回到平潭。在贝雕艺术馆,他再次拿起了制作贝雕的打磨机,重新全身心投入贝雕的创作之中。



    用于制作贝雕的材料


    择一事,终一生。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心是安静的。数十片花瓣的打磨、雕琢、拼贴,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贝雕技艺,还有绝对的专注以及对完美的追求。


    所幸,在如今的贝雕艺术馆中,我们能见到许多年轻的面孔,学习并传承这项精湛技艺。“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在亲戚家里见到过贝雕摆件,那时候印象还比较深刻,长大以后慢慢了解了平潭贝雕的历史。”在贝雕艺术馆,正在创作贝雕工艺品的80后平潭青年周明说,“目前公司员工年龄跨度比较大,从40后一直到90后。我们也心存感激,感谢贝雕老艺人能够坚持创作、复兴贝雕,让我们年轻一辈能够看到这些宝贵的艺术品,并且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平潭贝雕

    伴随一代人的成长

    并深深根植于他们的记忆之中

    请最下方点个ZAN戳下大拇指哦


    来源:平潭时报

    文字:记者 蔡小霞 陈小欢

    图片:记者 念望舒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作者身份和姓名!违者必究!

    平潭时报微信工作室出品

    编辑:丫丫 监制:张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