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从茶到路,BMW 5系Li福建之旅的“阅美无界”| DAY5 武夷山
  • 从茶到路,BMW 5系Li福建之旅的“阅美无界”| DAY5 武夷山
  • 2020-11-28 08:52:18
  • “阅美无界”全新BMW 5系福建文化探访之旅

    | DAY5 武夷山


    11月22日


    09:00-10:00 试驾前往大安源

    10:00-10:45 媒体互动任务(苏维埃红军广场)

    10:45-11:45 试驾返回茶博园停车场

    11:45-11:55 乘坐大巴前往 溪畔小厨用餐

    12:00-13:30 午餐

    13:30-14:00 乘坐大巴前往御上茗茶厂

    14:00-18:15 岩茶探访+茶酒对话

    18:15-18:45 乘坐大巴返回武夷山大红袍山庄

    18:45-19:30 休息

    19:30-21:00 晚宴


    从船到瓷 | DAY1 厦门-泉州

     传承之美-欣赏南音


    从窑到瓷 | DAY2 泉州-德化-莆田

    设计之美-中德瓷器对话


    从人到神| DAY3 莆田-福州

    工艺之美-探访莆田木雕


    从漆到器 | DAY4 福州-武夷山

    创新之美-探访福州脱胎漆器


    从茶到路 | DAY5 武夷山

    操控之美-武夷山九曲溪


    闽北由于山多田少,“以茶代耕”一直以来就是当地重要的生计方式,山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围绕着茶叶的产制而展开。


    清中期以来,随着茶叶的流动,西方的传教士,山西的晋商,潮汕、广州、下府三帮的“岩主”,江西的茶工,以及闽南籍僧人等各色人群纷至沓来,在闽北山区不断地穿梭往返,从而使武夷山成为一个很好的透视晚清帝国内部与外部世界文化汇融的窗口。


    在闽北山区,人们首先在地域空间上将其分为两部分:九曲溪下游为武夷岩茶产区,九曲溪发源的桐木为正山小种红茶产区。无论是岩茶还是红茶,在空间分布上都具有一种等级之分,即正岩/外山、正山/外山之分,“正”代表着正宗、高品质、味道纯正、最高等级等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在闽北山区,活动于这一社会空间的历代文人士绅与底层民众都不断地对武夷茶进行分类与表述,“茗、茶、荼”的划分使茶叶有了“神圣”与“世俗”之分,并在茶与社会阶层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对应关系。在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里,通过诗词文赋的文本表述、乡野传说的口述传播、“地景”的历史记忆等诸多方式,士绅与民众不断地对“岩茶”的口感差异进行文化的解释,在感官刺激与地理空间分布上建立起一套对应关系,逐步勾勒出九曲溪内为“正岩”范围。茶叶的等级与山场空间分布具有对应关系,其等级排序的依据是茶叶的口感和香气,而对口感和香气的评价又是一种非常零碎化的个人经验。


    武夷红茶的空间结构的形成比岩茶更为复杂。以两次新的茶叶品种——“正山小种”与“金骏眉”的诞生为标志性事件,随着茶叶在海外的流动,“茶意”也随之漂移。在对市场利益最大化的诉求过程中,当地人不得不遵循着茶叶“意义”的转变而对其原产地空间进行建构、调整与重塑。首先是“正山小种”的诞生建构起“内山/外山”的红茶空间结构。在当地传说中,“正山小种”本是因一次意外而做坏了的茶,茶农只是因为不想浪费才运到市场上“贱卖”,未料这种茶在海外,尤其是在英国却被视为“最好的中国红茶”。在这一过程中,随着茶叶在原产地(武夷山桐木)、中间商(福州)和消费地(主要为英国)三种异质文化空间的流动,其名称也经历了“乌茶一烟熏小种一LapsangSou—chong一正山小种”的一次循环,群体身份的不同必然导致对茶名不同的“意义”强调。当这种红茶在西方成功地打开了市场时,Lapsang Souchong的商品名从消费地到原产地反向流动,最终在原产地确定了“正山小种”的中文对应名。作为生产者的茶农,为了强调原产地产品的正宗性与唯一性,特别强调了“正山”二字,将茶叶的产地限制在“正山”(即桐木)范围内,从而使其成为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产品。从Lapsang Souchong到“正山小种”,其意指对象在不同的语言群体间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一系列意义链的流动中,“词汇”获得了新的意义。从“正山小种”的“能指”(signifier)到“最好的中国红茶”的“所指”(signified)的过程,事实上是“他者”的市场对本土文化的逆向塑造过程,即“我者”为了适应市场而制造文化(creating culture)的过程。


    近几年在桐木诞生的新的红茶品种“金骏眉”,身价远远超越了17—18世纪时蜚声海外的“正山小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将茶青的采摘范围限制得更加严格,除了必须是在正山范围之内,还规定了海拔必须在1500一1800米之间。因此,“金骏眉”的诞生可以说是一次刻意制造的“历史事件”。从“正山小种”到“金骏眉”,每一次实际的变迁都是一次文化的再生产。“正山小种”原本只是茶农不小心“做坏的红茶”,但却意外地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于是本地人通过外来认同与物质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确立了桐木正山范围为“最好的中国红茶”的产地。这是“正山”作为文化范畴的第一次生产,完成了其由“最差的茶”到“最好的茶”的意义转换,并建构了一套空间等级的文化图式;而“金骏眉”的诞生,一开始就特别强调其出生的“正山”这一地域范围,是以固有的文化图式去开辟高端红茶市场,实现了“正山”作为文化范畴的第二次生产。将这两次事件置于当地历史发展的背景来看,“正山小种”的诞生纯属偶然,“金骏眉,’则是有意识地对“正山”结构进行复制和模仿。但“金骏眉”的成功却也颇出人意料,当其在市场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后,当地人又回过头去对“金骏眉”事件不断地进行“文化的阐释”与“历史的叙事”,导致其“意义”不断地加深加固,并进而在当地形成一种新的、划分更为细致的等级“结构”。


    在武夷红茶的空间结构中,“正山”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在文化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文化图式与结构几组概念之间建立起了对应关系。“正山小种”与“金骏眉”背后的“正山”所指的地域范围虽然完全一致,但其文化意义却是在实践中被不断操演和变化的。前者是为适应市场而建构的文化,后者则是对文化范畴的利用,再去推动市场。这正如萨林斯所说的,“当事件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它只是“神话”但当它第二次出现时,它就成为历史了”。文化恰恰是连接于过去和现在之间的,以过去为依据的对现实状况的组构。



    武夷山的茶与路


    武夷茶外销的初期,红茶主要输往欧洲、蒙古、俄罗斯以及美国;青茶则主要输往东南亚地区,后来扩大到日本。随着外销地区的逐步扩展,武夷茶的产量也逐渐增 多。据有关资料记载,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6年)。从陆路走的外销茶约10000普特(1普特=16.8公斤)。到道光十年(公元1820年)年就达 到30000普特。1840年“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外销量增加到1350万公斤,1878年,进一步激增至4000万公斤,占了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 1/3。


    从事武夷茶外贸的商人,最初主要是山西茶帮和江西茶帮,随后便有闽南和广东茶帮,后来亦有一些外国商人直接来武夷收茶办厂。最著名的要数俄商,五口通商后在闽北一带办了好几个砖茶厂,大量运往欧洲和俄罗斯。不过,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外销茶商一数山西茶帮,二就是闽南茶帮。


    在山西茶帮中,最大的是常家茶商。山西的地方史料中记载,从事大规模茶叶对外贸易且常到武夷山来购茶的,主要是常氏家族中以常万达为代表的“北常”。北常 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公元1796年)始,就以大德玉商号名义在恰克图经营对俄贸易。随着业务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增加,常氏不断增设商号。今天 在常家大院中,还有很多印着“大德玉”商号的茶罐、装茶的箱袋、运茶的车辆等等。虽说北常经营的项目不止一个,但武夷茶为常家成为晋中首富起到了极为重要 的作用,而常家的事业,也在恰克图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闽南茶帮经营武夷茶的方式又有所不同。山西茶帮贸易的对象主要是北方的蒙古、俄罗斯,因此经销的茶类主要是红茶及砖茶。而闽南茶帮的贸易对象主要是南洋诸 岛国及我国港澳市场。因此经销的茶类主要是乌龙茶。其中最为著名的也许是惠安的施集泉茶庄。施集泉茶庄经销的茶主要是“铁罗汉”、“白鸡冠”、“大红袍”、“水仙种”及“雪花”、“雪梨”等名丛品种。


    今天的人们,说起当年武夷茶外销的情况,不过三言两语。然而谁能知道,要将一担茶运送到目的地,无论陆路还是水路,充满了多少艰难辛苦?


    武夷茶的外销运输路线,大致分为陆上和水上两条路线。陆路主要是往北,一般是从武夷山启程,过分水关到江西的铅山。在铅山装船,沿信江过鄱阳湖,经九江, 过长江转汉水至湖北襄樊起岸,然后经河南到山西大同、张家口,再出关穿过蒙古草原到达恰克图。水路主要是往南,一般是从下梅、赤石码头装船,沿溪入闽江到 福州码头,再出海到广州,改装大船,或到南洋,或到欧美诸国。五国通商后,因福建有厦门、泉州和福州3个口岸,武夷茶就不绕广州而从“海上茶路”直接出口。


    20世纪前的中国,交通极为落后,没有任何机械化运输工具,陆路全靠人力和畜力。常家大院里陈列着一些当时运茶的工具。一种是单人推的木制独轮小车,前窄 后宽,约能装100公斤,俗称“鸡公车”,适合在狭窄弯曲的山路使用。另一种是骡马拉的平板木轮大车,能装上千斤东西,适合在平原地区的大道上使用。当年 从武夷山到江西铅山的那一段,因为全是山路,就只能用“鸡公车”。从襄樊起岸后,才能用骡马大车。除此外,还有一些肩挑背扛的图片,说明在运茶过程中,有 相当一部分路段只能使用这种最原始的办法。肩挑背扛翻越陡峭山路的辛苦自不用说,即使到了北方平原地区,用上了骡马大车,运茶的人也并不轻松。尤其过了张 家口,一眼望去全是茫茫草原和荒漠,几百里地没有人烟。有时还有狂风暴沙,劈头盖脸打下来,想躲都没地方去。而最可怕的是,万一遇上劫匪,不但千辛万苦挣 来的钱保不住,连小命都有可能丢掉。为了记住这种艰难,常家商号创始人在建设大院时,特意在书房的门楣上画了一组彩图,从挑担、推车、赶马及至骆驼运茶, 以此告诫后代,创业是如何的不易。


    水路运输虽说要比陆路省力气,但也并非都一帆风顺。从武夷山到福州,溪流两岸崇山峻岭,水面狭窄,落差大,水流湍急,到处礁石,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撞个船 翻人亡。尤其是春夏雨季,建溪隔三岔五就要发一次洪水。洪水在峡谷中翻涌腾跃。但为了及时将新茶运抵市场,仍有许多商家冒着危险,在风浪上颠簸奔走。


    尽管路上充满如此风险,武夷茶的外贸却没有因此停止,虽然数百年来因为种种原因,起起落落,但总是源源不断地翻过山野,越过重洋,传向四面八方。




    陈年大红袍的收藏



    大红袍极富收藏价值,明崇祯进士周亮工《闽茶曲》就曾说:“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来年陈。”这里就道出了“大红袍以陈为贵”自古有之,而现今武夷山更有“陈三年是药,陈五年是丹,陈十年是宝”的说法。



    陈年大红袍除了口感极好外,其药理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陈茶功效有:暖胃祛寒,消食减肥,明目安神,活血通络祛邪气。总之,优质的陈年大红袍不论从品饮还是养生来讲,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中国国家博物馆在2007年10月10日也举行了隆重的收藏大红袍仪式。


    大红袍的炖火工艺决定了大红袍“以陈为佳”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是获得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犹以炖火技术为最。炖火即用碳火低温久烘,以火调香,以火调味,以达到熟化香气,增进汤色,提高耐泡度的目的。


    经过炖火的武夷新茶存留了很重的火味,会遮盖茶的本味和香气,马上喝的话,不仅品不到岩茶的真正内质,而且火香味冲,很多人难以接受。如果等上几个月后再来喝的话,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随着火气的渐渐退去,武夷岩茶本质的各种芬芳物质就显露出来,此时的茶叶芳香四溢、柔顺甘甜,甚至会感觉完全是另外一泡茶了。这也是岩茶不像绿茶那样追求喝新茶而是讲究“以陈为佳”的原因。



    茶青、坚持传统工艺、储藏方式的差异性决定了其收藏价值


    陈年大红袍上品者,条索乌褐紧结,饮之香气四溢,有木香及陈香,汤色红艳透亮犹如陈年红酒一般,茶汤入口顺滑绵柔,醇厚甘甜,饮后润滑生津,喉韵明显,舌如泉涌,且耐泡度极高,泡至十多泡仍有余味,且越泡越甘甜。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陈年大红袍才称得上“上品”值得收藏呢?


    三个必备条件:


    1.采用正山岩茶产区的“三坑两涧一岩”的正岩茶青才有存放价值,经过存放才会有“内涵丰富,口感醇厚”的感觉。


    2.必须是坚持传统工艺制作的茶,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照传统工序标准去做,特别是焙火要焙透焙足。


    3.需要正确的存储方式,陈年大红袍一般从第二年起,年年焙火后用内膜两层的木箱装箱以蜡封口,再放入米仓内储存。


    随后,在这里黄老还特别指出喝陈年大红袍不要一味追求陈茶的年份,必须是讲究茶青的产地,制作工艺以及存储方式,而且陈年大红袍不具备乌龙茶特有的绿叶红镶边,多次的焙火与多年的发酵,新茶时特有的岩骨花香都淡化,代之以陈茶的醇厚与蜜香。





    白云禅寺与大红袍的历史渊源


    在武夷山,茶的踪迹,和山水的走向,和人文的脉络几乎重合。大红袍茶因山水而来,更因三花并蒂、三教同山之奇观,生出诸多不同的香气。


    “千载儒释道 万古山水茶”这两句中,“茶”是最后一字,缓缓道来,正是前面九字精、气、神的最终结晶。在这里,大红袍茶是杯底那抹香,解谜的关键还在于山水人文之中。


    白云深处小结茅庐。



    描写白云的诗句大多很美,“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在武夷山景区北端,一座寺庙巧借山岩筑寺,取“白云”为名,恰似一团云雾悬绕于山腰之际,比之诗句更多几分意境。


    寺庙座落于白云岩—双乳峰景区。在寺中凭栏南眺,可一览武夷九曲平川、群峰秀色。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登此写道:“登楼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歭,溪自西来,分而环之。至曲复合为一。洲外两山渐开,九曲至尽。”视野极为开阔。从星村大桥过来,顺山路往东北行五里后抵白云岩脚下,过半山亭,续登即到。



    白云禅寺原名白云庵,宋代与朱熹、张栻齐名,同被尊为“东南三贤”之一的学者吕祖谦曾在白云岩结庐修学,留有“东莱先生讲学处”遗迹。白云寺沿一条狭长岩罅修建,尽头为山门,倒序连接大殿和膳房。各殿的后半身藏于岩洞中,前一半则利用山势以杉木支架,远远望去有如空中楼阁。寺内有弥勒殿、三宝殿、观音阁、祖师坛,相传观音阁每天早晚都有白云从中涌出,胜似仙境。



    寺庙的闻名还得益于一种名叫“金佛大红袍茶”的禅茶,是寺中的供佛茶。《武夷大观》中有首《金佛茶》诗云:“金佛俨如在,殿前响金钟;晨昏诵功课,千古茶一盅。”后世认为讲的就是白云庵禅师慈觉和尚以茶礼佛、幽居灵岩的寺院生活。昔时,有位悟禅者,到武夷山悟禅拜访慈觉和尚,一杯供佛茶入口,含笑悟禅。相传,朱熹还曾将此茶赠与陆游。



    从白云禅寺的后门可望见三教峰、猫耳石等名胜,寺院大殿佛龛的后壁上,有清代名僧捧日大和尚在白云岩上摩刻的“大观”两字。白云岩上还有一处白云洞,传说《封神演义》一书中提及的夜游神乔坤,曾在此修养,从此自称为武夷山白云洞“散人”。



    在寺院北面的尽头有一处岩洞稍为宽敞,这里也被称为“极乐国”。洞临崖而存,崖下即是深渊,无栏杆可倚,路径之险,可谓武夷第一险境。胆大者伏身蛇行,手脚并用,方能爬入洞中。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首次入闽武夷山时,曾半历其境,并动笔记下这段惊险历程:“余从壁坳行,已而坳渐低,壁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上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洞内现存有清康熙二十八年建立的“漳梁山洞玄师祖舍利塔”一座,可容纳多人,端坐于洞中,可静心悟惮,也可俯看星村烟火,一览美景。据说寺中主持白云师太年届八十,还常于山洞中打坐,往来动作轻捷,闲庭信步。

     


    11月22日,“阅美无界”全新BMW 5系福建文化探访之旅车队驶入武夷山。武夷山是福建第一名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山貌雄奇瑰丽秀美,这里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举世闻名的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谷底靠北面的悬崖峭壁上,六株古朴苍郁的茶树,枝繁叶茂,已有340余年的历史。一路蜿蜒曲折,一路探幽访胜,新5系在秀美山路上矫健自如,操控之美与环境完美契合。


    新5系出色的操控和行驶舒适性是整车设计的要点,也是车身、底盘和动力三大核心技术精湛结合的结果。


    新5系的车身由于采用智能轻量化设计而非常坚固和轻盈,比上代产品减重最多达130公斤。


    底盘调校是宝马的传统强项,而新车更是根据中国路况进行了大量测试与调校,首次引入自适应舒适型底盘,提供动态减震控制系统和后桥空气悬挂,而后桥采用能够兼顾运动与舒适性的五连杆结构。新车还提供了自适应驾驶模式,让车辆迅速学习和习惯驾驶者的风格。


    新5系的动力系统也臻于完美,涡轮增压、高精度直喷和电子气门的结合是宝马的独门绝技,配合高效、可靠、平顺的8速手自动一体变速箱,汽油高效燃烧的化学能快速转化为驱动汽车行驶的动能,让新5系拥有了呼之即来的动力,无论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还是起伏不定的山路上都游刃有余。


    新5系的操控乐趣不止于传统范畴,其增强型驾驶辅助系统不仅带来更高安全性还带来全新的驾驶体验。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带堵车辅助功能的转向及主动车道跟踪系统携手工作,使车辆在0-210公里/小时的速度区间内可以自动控制制动、油门和转向,驾驶者只需要将手掌轻轻搭在方向盘上。在车队行驶中或在走走停停的城市交通中,新5系可以跟随前车保持车距并自动转向,让操控更为轻松。新系统的限速信息识别系统还可以高度识别道路上的限速信息,结合用户提前设定的速度信息,在不同路段自动把控行进速度。


    “开宝马”得到了再次验证,而新5系先进的底盘、匠心独运的后排空间和座椅设计也为“坐宝马”提供了保证。对驾驶感受的全面关注,如利用SYNTAK技术对发动机舱进行隔音降噪处理,并在车顶集成嵌入式的隔音板,使新车的静音效果达到了新高,让新5系在行驶舒适性方面也完胜对手。在风景迷人的武夷山路上,开5系、坐5系的愉悦同样迷人。


    22日下午,一行车队来到了御上茗茶叶研究所,体验了一场别具一格的“中德茶酒对话”——中国武夷岩茶与德国雷司令葡萄酒的交替品鉴。福建茶人世家(四代传承人)王剑平先生与葡萄酒品鉴专家方珍妮女士执盏,为到访嘉宾精挑细选了数款武夷岩茶与德国葡萄酒,茶酒共饮,别有韵味。


    茶与葡萄酒,是东西方不同类别饮品的典型代表,也是彼此迥异的文明土壤孕育出的产物。由于它们彼此所在地区的特殊气候、土壤、植被、工艺及社会历史的差异,赋予了这两种饮品截然不同的性格,但二者彼此之间又有似曾相识的禀赋和气质。


    一路走来,除了秀美的风景,所到之处,福建当地经济的繁荣景象无不令人印象深刻。最具代表性的“闽商”文化就源自这殷实富饶的闽南之乡,这一商帮在唐代中后期萌发、宋代形成,是中国传统三大商帮中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商帮,被誉为:华商第一族。纵观历史长河,“闽商”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离不开其社会价值观中“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和进取精神。而这与BMW 5系Li的“时不我待”的当代精神诉求完美契合,而这也正是全新BMW 5系与当代消费者的共鸣之处。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公共关系及企业社会责任副总裁杨美虹认为,传承经典,秉持创新,最富进取精神的运动豪华商务座驾——全新BMW 5系Li以动感优雅设计、超凡驾驶乐趣、越级豪华体验与前瞻智能互联四大核心优势,为时代精英带来最好的体验


    全程参与活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侯样祥先生认为,五天时间,去了五个地方,探访了五种福建代表性“非遗”:泉州南音、德化白瓷、莆田木雕、福州脱胎漆器、武夷山岩茶等。五天来,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宝马“抓大”而“不放小”的处事风格。所谓“抓大”,是指宝马始终以民间文化交流的形式,通过将中国最好的“非遗”与德国最好的“制造”完美对接的方式,试图探求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所谓“不放小”,就是每到一处,一进宾馆,早已事先为团队每个人准备好了贺卡,以及当地特色小吃等等,让团队所有成员都有“宾至如归”的温馨无比的亲切感。


    侯样祥先生得出如下结论:“宝马这何止是在做市场,更是在做文化;何止是在做今天,更是在做人类的未来。当今世界十分需要这种大格局、高境界。”


    汽车有文化认为,中德茶酒对话——中国武夷岩茶与德国雷司令葡萄酒的交替品鉴;参观德化白瓷的同时,鉴赏德国名瓷麦森瓷器的各自内涵,这是“阅美无界”全新BMW 5系福建文化探访之旅的两个亮点。


    中德瓷器的对话,发现设计之美跨越时空的相遇,“中国白”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BMW5系看来,德化白瓷、德国麦森瓷器与BMW5系三者之间在技艺的求进的追求并无二致,同时在设计之美的追求上更是各取所需地选择发展路径,且三者之间是上品之间的对话。


    中德茶酒对话,看似与BME 5系无甚关系,其实,无论是茶、酒还是车,对于爱惜之人,都是上瘾之物。


    “阅美无界”全新BMW 5系福建文化探访之旅活动的意义在于,昭示这是一部拥有真正大美气质的豪华商务轿车,“它的美感与魅力深邃而厚重,由内及外诠释着BMW的品牌精神和美学内涵”,而这些通过


    传承之美-欣赏南音”

    “设计之美-中德瓷器对话”

    “工艺之美-探访莆田木雕”

    “创新之美-探访福州脱胎漆器”

    “操控之美-武夷山九曲溪”


    一一展现。


     


    从船到瓷,BMW 5系福建之旅“阅美无界”

     | DAY1 厦门-泉州

     参观泉州洛阳桥

    泉州海交博物馆

    泉州南音艺苑

     传承之美-欣赏南音


    从窑到瓷,BMW 5系Li福建之旅的“阅美无界”

     | DAY2 泉州-德化-莆田

    参观德化陶瓷博物馆

     试驾前往德化月记窑

    参观德化月记窑

    德化如瓷文化生活馆

    中德瓷器对话


    从人到神,BMW 5系Li福建之旅的“阅美无界”

    | DAY3 莆田-福州

    试驾前往莆田丹桂工艺

    探访莆田木雕

    福州三坊七巷参观


    从漆到器,BMW 5系Li福建之旅的“阅美无界”

     | DAY4 福州-武夷山

    朱紫坊漆艺博物馆

     创新之美-探访福州脱胎漆器

    风景试驾-前往武夷山






    微信ID | Autocul
    入驻
    20多个平台,阅读超亿次

    汽车有文化媒体集群

    旗下媒体

    汽车有文化 | 汽车有智慧 | 谈车工坊 | 我的汽车自驾游

    旗下出版物

    寰行中国系列1 | 《别处,是归客》

    寰行中国系列2 | 《风从西边来》

    《逐光:从西双版纳到清迈的佛光之旅》

    ……

    每天文化多一点

    商务合作微信:xuan18621718528
    注明"汽车有文化",我们拉您入交流群


    汽车有文化出品人是第22届、第24届中国经济新闻一等奖获得者(2009、2011),搜狐旅游汽车联盟最具贡献自媒体人(2014),是汽车文化之旅系列图书出版人(2014-2016)。在新浪、搜狐、凤凰、百度、知乎、蚂蜂窝、乐途网等拥有汽车和旅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