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沉默的木雕——通海木雕大师高应美的传奇人生
  • 沉默的木雕——通海木雕大师高应美的传奇人生
  • 2021-10-20 07:12:52
  • 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粗卡!


    张庆国 / 文 陈云峰 / 图

    100 多年前,通海县乡下,有一个木匠,一辈子以雕门为生。据说他雕的门曾被精明人买到香港,卖入欧洲, 作为在东方深山古城发现的珍宝,藏于某博物馆中,与外国大师的作品同处一室。这就是云南通海县河西镇人高应美的传奇人生。我在 1998 年年末打听到传闻,3 个月后重访通海县,开始调查这个始于 1861 年的故事。我知道一段久远的时光将从杞麓湖深广冰凉的水下缓缓浮起,一个民间木雕艺人诡异奇幻的人生,将在我的寻访中重现。


    河西镇望海搂的第一堂格子门

    距离通海城 10 余里的河西镇,是木匠高应美的故乡。二月的阳光照耀着城外漫漫的田野,我恍然听到刀斧锛凿迟钝的声响从车窗外隐约传来,听到古代戏园里的演唱在空气里断断续续地飘摇。高应美的父亲高树德是滇戏演员,高应美在木门上雕的全是戏台上演出的故事。父亲在戏园子粉墨登场, 儿子在木板上雕刻人鬼神话,真是父子渊源,一脉相承。


      木匠高应美出道后雕刻的第一堂格子门,安装在河西圆明寺望海楼。我找到望海楼,看见的只是一截褐色的断壁土墙,土墙围住的一方空地,长满了一蓬蓬高高的杂草。空地前面一个黑暗的旧亭子里,铁链拴了一只大狗,大狗拖着铁链乱叫,粗大的声音在四方回响,长时间不散。望海楼曾是圆明寺一座气势恢宏、庄重肃穆的楼宇,登楼远望,可以看见城外波光闪耀的杞麓湖。时间使这座楼褪色变旧,大火使它灰飞烟灭。火灾发生在 80 年代初期,高应美雕的木格门,在火灾中被人奋力抢出两扇。这两扇门收在圆明寺大殿小楼上,经释通禅主持同意,我们把两扇木雕门从小楼上抬到寺院里拍照。


      一堂门通常有六扇,现在仅存的两扇,一扇雕刻龙与水,是神话中的场景;另一扇雕的是人马山石宅院楼台, 属于人间传说。 两扇门均有残破。高应美的门是镂空雕法,木门上雕的楼院有窗,窗中有人,人须眉生动,表情各异,令人惊喜。



    三圣宫内保存最好的一堂格子门

    通海杨广镇, 以制作干面条出名。杨广镇有个村子叫小新村,村中有个三圣宫, 是小新村人在乾隆十九年 (公元 1750 年)盖的一座古寺,因为寺内塑有如来、孔子、老君 3 个圣人泥像,故取名三圣宫,以表达对佛、儒、道三教的崇敬。是古代小新村人的道德教化之地,三圣宫又名大寺,分三殿两院。前院现在是小新村小学校,学生在“神灵有感”的匾牌下读书,做算术作业;后院设村老年协会,墙上贴了过期的老年协会通知。 民国时期,村公所设在三圣宫, 管理村务。 解放后,大部队在三圣宫办公,领导社员搞生产。如今三圣宫除老年协会与小学校外,还是村内人家红白喜事请客的场所。三圣宫院内有一间厨房,院内地盘宽大,可以摆 10 多桌酒席。


      我在杨广镇小新村三圣宫院内,结识了 77 岁的老人付金宝。这位只读过高小—年的小新村人,在个日锡矿的坑道里干了28年, 1978年退休回村,现在住在三圣宫中,忠实看护着高应美雕的一堂木格门。他是真正的高应美木雕研究专家,对三圣宫正殿木格门上雕刻的复杂故事和高应美的身世倒背如流。在三圣宫院内,我与付金宝老人围坐在一张矮木桌边交谈,天才木匠高应美的脸庞,逐渐在我的眼前变得清晰了。


      小新村三圣宫里的木格门,大概是高应美一生作品中保存最好的一堂门了。这堂门依然安装在殿前,大殿已经封闭,一个木架把木格门全部罩严,木架上装了玻璃,玻璃外加装了木板,木板上有几扇小门。付金宝老人领我来到大殿前,把闩住木板小门的两根粗铁丝熟练地抽出,打开一扇扇小门,6 扇高大而金碧辉煌的木雕格子门在玻璃罩子里出现。我把脸用力贴在玻璃上,避开光线的反射,看到玻璃罩内的木门上龙腾水惊,人马走动,亭台楼阁,绵绵不尽。我眼前的这堂门,就是高应美花 17 年时间雕刻的传世之作。



     付金宝老人告诉我,6 扇木格门每扇高 3.2 米,宽 0.6 米,厚 0.07米,材料是从云南开远马者哨买来的红椿木。木门上雕了龙 7 条,牛 4 头,马 20 匹,人物 149 个,另有许多山石树木楼宇宅院和两首竹叶诗。竹叶诗远看是长势茂盛的竹丛,近看是 28 个汉字组成的四句诗:“水绕楼船起圣宫,双龙发脉势丰隆,春山拥翠千年秀,不赖丹青点染工。”四句诗描绘了小新村四周的物产、景色、风水和小新村人的理想。木门上雕的 149 人都有错综复杂的故事,故事涉及到春秋战国传说、西汉传说、封神、三国、水浒种种。木门色彩鲜亮,我感到困惑, 一问, 才知道颜色是重新描绘的。1988 年,县旅游局给小新村人几千元,村里找人给木格门描金绘彩,装了玻璃罩和木板。小新村人对高应美雕的木格门的爱惜,不止于此,付金宝老人后来告诉我的五个有关木格门的故事,使我觉得天才木匠高应美在小新村不止是本地民间高人,而是一个神仙。



    惊人的绝技

    在木雕格子门上刻人鸟兽和种种故事,不是通海木匠高应美的发明。中国式的宅院和寺庙里,这种东西多了,毫不奇怪。可是以我的见识,木格门上的人物景物鬼怪神仙,大多套在一个模式里, 动作一致, 表情模糊,像批量复制的产品,而且内容简单空洞,没有生活细节,没有小动作。小动作是什么意思 ? 两个人打架,一个人伸手揪另一个人的帽子,被揪帽子的人用力低下头,想挣脱对方的手,这就是小动作。匠人照葫芦画瓢,不敢乱动,模式化的造型中,表达了大而空的道理。大师会刻小动作,小动作的细节里,充满了尘世的气息,那是大师眼中看到的人生。上面说的那个揪帽子打架的细节,就在小新村三圣宫高应美雕的木门里出现,打架的两个人当然不是通海的村民,而是古代经典故事里有名有姓的角色。高应美敢给经典故事里有名有姓的角色刻出这种小动作,可见其很自以为是,他雕的是作品,别人雕的,多半只是门而已。

      木格门的镂空雕法,是一种常见技巧,一般来说,镂空雕到 2—3 层,已经是高手了。 在木门上雕一幢宅院,宅院小楼窗里坐了一个书生,书生后面有一个童子,小楼、书生与童子在空间上各有远近,雕在三个环环套住的前后层面上, 这就叫镂空雕了3层。这种雕法,小师傅做不来,老师傅才会玩。高应美的木雕格子门中,一个九老拜童子的故事,9 个人物,连同框住人物的古亭, 前后镂空雕了5层。他把事情做绝了,别人想做做不来,除了拍手叫好之外,再无事可干。


      149 个人物,造型很容易重复,高应美雕出来,却人人有区别。年龄有大小、着衣有长短、戴头巾或不戴头巾、笑或不笑、有人骑马舞枪、有人树下沉思、 有人正面站着平视远方、有人转过身子翘着屁股爬山,手足的高低、 衣纹的精细、 嘴里暗藏的表情,一一在刀下出现,众多人物或聚或散,或站或立,连成一幅疏密有致的大画。这幅大画,是中国人的历史和世态百相。


      高应美的父亲是滇戏演员,他也很喜欢看戏,他在木门上刻的故事,全部来源于戏台上的演出。看戏看多了,脑袋里的各种故事,各种人物动来动去,他把戏台上的人与布景用柳炭条画在开刀前的木板上, 做好稿子,才开始刻。好多故事,相隔千年的历史, 画到一起, 肯定要改变一些东西。戏台上的人物比手画脚, 翻空心跟斗,走过来走过去唱戏文念说白,刻到木门上,就只有一个动作,选这个动作不选那个动作,脚蹬在椅子上还是落在地上, 就有名堂了。 高应美的名堂,就在于刻出来的人物动作,好像是最正确的姿势。这些人物大名鼎鼎,别的木雕格子门上可能也有,但是刻在高应美的作品里的人物动作,尤其是那些小动作,别处却找不到。我想,这些都是高应美让人惊奇让人记住让人越传越神的原因。






    奇特的工价支付方式:木渣兑换金银

    通海小新村是个杂姓村, 村中张、付、朱、李四大名人,有钱有势。清光绪年间,四大名人合议,提出修葺三圣宫,再合议,同意请河西县高应美雕一堂格子门。当时高应美为圆明寺雕了一堂门,一炮走红。小新村人慕名而来,说明来意,谈好工价,高应美便带了弟子李定邦, 来到小新村,这一走动,17 年便过去了。17 年间,高应美住在小新村大户人家豪宅里,好吃好睡, 一天只干两三个小时的活,两三个小时之外,便是出门看成戏,坐在树下喝茶,站在窗前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外行的说法,我猜他是在构思, 在苦心想雕门的事。 想累想烦了,鞋子一,开始抽大烟,大烟就是鸦片,当时叫洋烟。包吃包住包抽洋烟,是事前谈好的待遇。这份待遇并不是工价,工价用金子和银子另外支付, 支付的办法很奇特 : 木渣兑金银。雕门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粗活,工价为一两木渣换一两银子;第二阶段是细活,工价为一两木渣换二两银子 ; 第三阶段是打磨期,工价为一两木渣换一两金子。木渣是板子上剔出的废物,高应美从毛椿木板子上用刀剔出的废吻,竟然可以换成同等重量的金子和银子,留在木板上的图案,会是小东西吗 ?


      高应美干活,要一大堆刀具。据说他把全部大小刻刀摆开,可以摆满三张八仙桌,其中—些雕刻刀具,别人没有见过,是他自己发明的。他把小新村三圣宫的门雕好后,曾被云南个旧一户姓李的有钱人家请去雕门。到李家住下,整整两个月,竟然都在磨刻刀。李家知道他名气大,对大师两个月之内不干活只磨刀的古怪举动却看不懂,懵头懵脑,不敢乱问,只好不阴不阳地说闲话,问他为什么爱磨刀。高应美听在耳中,不回答,心里知道李家是小气鬼,后来门雕到第五扇,便找借口不雕了。高应美找的什么借口,现在已无人知道,反正个旧李家的那堂格子门, 真的缺了一扇。据说李家很生气,为了报复,也找一个理由, 要高应美为他家做一副大板。大板就是棺木,木匠做棺木很正常,不是什么倒霉事,倒霉的是李家故意费尽心力找来节疤很多的松木,交给高应美做。李家想在做棺木的活计中找高应美的茬子,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阴谋。 一般的小木匠, 拿这种料子,做不出东西来的。高应美不动声色,把棺木做成了, 李家的阴谋因此落空。小新村的付金宝老人在采访中告诉我,高应美能用木料结疙瘩,那木疙瘩只有他自己才能解开。好料子可以结疙瘩,把有节疤的料子可以做平,在高应美可能真的不算什么难题。不知道当年个旧城的李家人是不是见过高应美结的木疙瘩。




    逢凶化吉的木门

    在小新村流传的五个关于三圣宫里的木雕格子门逢凶化吉的故事,神神鬼鬼, 真真假假。 支撑故事的筋络,是通海杨广镇小新村人对天才木匠高应美的敬重。 敬重太深, 变成顶礼膜拜。那份敬重在朝代更替和时光流转中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浓烈。


      云南修铁路,是清朝的事,在中国历史上够早的了。修铁路与法国人有关,法国人从越南进入云南,以为历史成定局了, 有了百年大计的打算,打算之一就是修滇越铁路。小新村三圣宫的木格子门第一次遭难,发生在法国人修滇越铁路时期。某法国人在云南各地乱走,来到通海小新村三圣宫,看到高应美雕的木格子门,目瞪口呆,想把它撬回故乡欧洲。他匆匆回去, 做好准备, 约了几个法国弟兄,端着洋枪再进小新村,直奔三圣宫。在村里走一阵,便发现刀光剑影四处闪耀,村里挤满了骑在马上手持大刀的中国古代官兵,法国人害怕,赶快逃走。 村里人说, 三圣宫里供着关公,那是关公显灵了。显灵为什么 ? 为那堂格子门,关公保住了格子门。这是第一个故事。


      云南建水县与通海县毗邻,大约70 年前,建水县出了一个叫周呲牙的大土匪。周呲牙枪多人多势力大,见好东西就抢。有一天,周呲牙派手下带信到小新村,要小新村人把三圣宫中的木雕格子门撬下, 抬到建水, 否则,人马杀来,片甲不留。来人留下信便走了。小新村马上行动,备刀备枪,要与周呲牙开仗。小新村也有几窝土匪,不过人马少得多。几窝土匪平时名声不好,相互之间也很少往来,现在建水土匪要来抢三圣宫宝物了,战事一触即发,村里的土匪马上团结起来, 天天在三圣宫开会, 商量打仗的事。全村人视死如归,不为别的,只为木格子门不被人抢走。小新村人给建水周呲牙送信, 信上说, 要门自己来抬,小心门抬不走,命却丢在通海了。小新村人这次要打一仗,枪把打烂也要打。信送到建水县,不见动静,周呲牙没有来。小新村人告诉我,周呲牙不敢来,他害怕了。


      许多年后,几个外地的小贼深夜摸到小新村,钻进三圣宫,想撬木格子门。那夜月明星稀,三圣宫院中青石板台阶上,月光刀刃一般闪亮,盗贼挑月光好的日子作案,大概想看得清方向。可是人进了院子,轻手轻脚摸到门边,光亮却消失了,眼前一团漆黑, 找不到下手处。 几个人心虚了,低声议论怕是门撬不得啰,做这种坏事, 老天要报应的啰, 赶紧走赶紧走,转身便逃。 一转身, 眼前又亮了起来,出门的路看得清清楚楚。


      三圣宫中原有一老一小两个和尚,日子缓缓过去,老和尚死了,留下小和尚,小和尚叫行殊慧。行殊慧独自在三圣宫,太孤单,便上昆明,进了西山华亭寺。1953 年,,行殊慧在华亭寺呆不了,回到故乡通海小新村,还俗在村里豆腐坊干活,一干就是好多年。时,有人结队到三圣宫闹事,要砸木格子门。行殊慧知道,提着一根棒子追去,冲到院中大叫:老祖宗留下的血汗, 哪个敢砸, 我就跟他拼命!那是热火朝天的革命年代,阻挡革命行动,会掉脑袋的。可是行殊慧没有掉脑袋,门也没有被撬,准备砸门的人愣愣地站在三圣宫院里发一阵呆,便走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最后一个故事讲的是汽车换门。有一年,有人在北京逛故宫,看到故宫里的木格子门雕得好,连声赞叹。没料到他身边的一个人对此颇不以为然,说云南通海小新村那堂门,比这种好几十倍。后来,北京有人按图索骥找到了云南通海县小新村。来人进了三圣宫,看了木格子门,找到大队书记,商量把三圣宫的格子门运到北京给更多人看。书记也认为格子门摆在村里没有太大用处,但又不想白白送人。于是提出用解放牌汽车换门。来人听罢爽快答应,决定给村里 13 个小队各配一辆。消息传出后村民议论纷纷,天天有村里人来三圣宫,绕着那堂格子门转来转去地看。后来有人发现三圣宫院墙上写有一首七言四句诗,书记看了那首诗,幡然醒悟,不再同意门换汽车,那堂格子门就这样继续保存在三圣宫内,直到现在。


      北京来人是谁,村里好几个人说不清,但是汽车换门的事,我相信是真的。我在小新村采访时,在三圣宫门口碰见一个摆地摊卖小零食的老太太,老太太 72 岁,叫蔡桂珍。我问她三圣宫院里木格子门的事,她随口便背出那首有名的七言诗的前两句: “有志之人留古传,无志之人败古传”。村里另外一个女人从我们身边走过时,听到蔡桂珍老太太背诗, 马上挤过来,也背这两句诗。住在三圣宫院里的付金宝老人也只能背这前两句诗,我问付金宝老人后两句诗的内容,他说不知道,忘记了。忘记的肯定不重要,重要的是,木格子门至今还在三圣宫院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诗流传开了, 写诗的人, 却至今没有露面,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和模样。




    凄凉的晚年

    我在通海城内一座叫聚奎阁的古式阁楼里,看到高应美晚年雕的另一堂格子门。这堂门没有绘彩,全是原木本色,木质纹理和刀法走势清晰可见。这堂格子门是高应美为周家花园刻的,周家花园是私人宅院。现在这堂格子门成了县文化馆的收藏品,用玻璃罩封在古式阁楼里展出。聚奎阁这堂格子门刻了 18 个历史典故,从大禹到王母,从白蛇传里的许仙到唐代大诗人李白,共 79 个人物,比小新村那堂格子门气势小得多了,但是刀法细腻、 果断、 干净利落, 透出平静通达、不惊不乍的世故与沉着。


      高应美一生共刻了 5 堂门,故乡圆明寺那堂毁于大火,个旧市那堂被人卖到外国, 其余三堂, 一在小新村,二在城中聚奎阁,三在老鸦营家庙。老鸦营家庙那堂门,我没有看到。


      高应美一生娶过两个妻子,第一个未育,第二个生了一个女儿。在一百年前的通海乡村,没有儿子,就是没有后代。 当年小新村人盖三圣宫,全村各家各户按人头出力出钱,家中的女儿, 不算人头。 高应美没有后代,晚年的情况如何,我问付金宝老人。付金宝老人说,高应美晚年住在河西老家, 好像眼睛瞎了, 他在河西过世,听说是饿死的。


      通海小新村三圣宫大殿木格门两边,有一幅云南蒙自县人王子醇题写的对联,上联是:“静而定定而安安而尽尽而得得止至善”,下联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万象皆空。 ”高应美生于1861年, 1933年去世,活到 72 岁。



    转自 云南文艺评论



    滇中小城温雅得通透  也世俗温暖得彻底


    (0877)3666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