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谁来挽救正在消亡的木雕艺术——虹桥乡祠堂参观记(之三)
  • 谁来挽救正在消亡的木雕艺术——虹桥乡祠堂参观记(之三)
  • 2022-06-17 15:15:05

  • 当我们走进一座祠堂,抬头仰望厅堂、戏台、廊庑的檐下,除了复杂的斗拱、附在檐柱上的牛腿外,还有梁柱之间的雀替、梁枋下的垂柱头,这些构件上满布着木雕;雕刻有简洁的,也有复杂的,植物、动物、器物、人物组成各种具有人文涵意的画面,成为系列的木雕艺术品展示在人们面前,它们不仅表现出一个时期宗族的理念与意识,同时也显示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成为古代建筑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镂空雕刻的牛腿】


    【雕刻华丽的雀替】



    【横梁的局部】



    【最能展示复杂内容的枋】



    【雕刻和彩绘结合的梁、雀替和已经损坏的镂空雕刻垂柱头】



    【以上木刻建筑均见虹桥乡丁氏宗祠】


    中国古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成于构建的精细,失于保护的困难。木结构的防火和防腐都是大问题。正常情况下,木结构建筑上百年的历史就不容易,遑论数百年、上千年?这就给后来的维修带来极大的困难。北京的故宫,直至今天,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开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维修的专业工匠的奇缺,老手艺后继无人。我注意观察了虹桥祠堂(不具体谈何处了)的新近修复的木结构部分,都是只考虑使用和实用,而不考虑恢复传统工艺,修旧如旧的败笔。



    看看上图,左边是原来的牛腿,右边是新加的牛腿。前者除了实用,还兼有观赏性;后者就是一个粗糙的支撑物,没有一点美学价值。



    看看上图的斗拱,与下面的枋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其它精雕细刻尚保存的斗拱也极不协调。



    上面的修复部分尽量保留了原来的雀替,却没有能力恢复枋上的雕刻,只能是平板一块。新增加的斗拱没有雕刻,和它旁边的原来的木刻鎏金的雀替形成对比。

    毫无疑问,,我们每每看到在那个年代被“”的精美建筑艺术作品而伤感不已,尤其是这种破坏目前基本上不可逆转。宗祠的保护和修复目前是民间行为,除了极少数作为景区的一部分被投资方维修外,其它都是民间投资。如果宗族经济能力不够,只能眼睁睁看着历经数百年的祠堂坍塌和损毁。即使有经济能力复建,还存在没有合格工匠的问题。


    【看管丁氏宗祠的老太太】


    在我们参观过程中,祠堂的管理人员都希望我们能够向政府反映祠堂目前维修的困境,但是,政府现在也没有能力给“百家姓”修祠堂,充其量可以做的工作,就是请专家认证哪些祠堂可以作为有价值的文物予以保护,而一旦列入保护文物,维修的经费也就解决了一部分。但是全国的祠堂该有多少,要列入保护对象何其难哉!

    【敬请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本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