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震动京城的“甲子第一雕”
  • 震动京城的“甲子第一雕”
  • 2020-11-24 14:09:33
  • 点击三甲新天地关注我哟

    新三甲 新天地



    擅把腐朽化神奇 烧贝枯株应有知

    ——记贝雕工艺师丁英平

    他曾被汕尾电视台称为“甲子第一雕”;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晋京开会,在当时实属凤毛麟角。他是谁?他是陆丰市甲子镇贝雕工艺的开创者之一——丁英平。


    在1971年我刚进贝雕工艺厂时,就认识了丁英平。我安排在包装组,和他的创作室仅一墙之隔。因为我少时学弦乐有点名气,所以丁英平老先生很看重我。我偶尔到创作室走走,他对我也倍加热情。后来我也常去他家串门。他家的后门花圃栽满鲜花。丁老勤劳浇灌,细心裁剪,把一群仙女般的鲜花打扮得妖娆妩媚。也正是这些婀娜多姿的盆栽,不知给他输送了多少创作灵感!丁老在当时能如此在粤东乃至广东负有盛名,还得从他的身世说起。



    丁英平〔1920—2010〕,号敦德,笔名凡夫。出生于陆丰甲子镇一个木雕工艺世家。甲子城东北丁氏一族,先祖是南宋潮州刺史丁允元一脉。丁老的祖父是小商贩。他的父亲丁来成,号明源,是一位有名的木雕工匠。丁来成十三岁时看到惠来籍的木雕师傅在甲子北门佛祖雕刻祖庙构件,师傅那犀利的刀法和精美的工件把他吸引了。他每天到野外割草路过,都要驻足观看,流连忘返。师傅也觉得这个小孩子很奇怪,问他想学木雕吗,他欣然说要。但师傅说要跟他一样食斋,你做得到吗?他毫无犹豫地答应了。从此他始终如一的践行他一生的诺言。至今他忌日时儿孙们仍然以素馐祭拜。他的父亲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和毅力炼出一手好工夫。父亲的巧艺能技在丁英平的身上得到了历史的见证和诠释。丁英平天资聪颖,少小随父学艺。他秉承父亲的训导,勤学苦练,终成名师。他十五岁就能独掌门面,二十三岁就受兴宁家俬厂之聘,前往其厂当技术员。




    甲子地处南海之滨,是个美丽的渔乡。万千年大海波浪的冲刷,给海滩留下了无尽的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贝壳。1958年,丁英平利用这些只能作烧壳灰用的贝壳,和哥哥丁甲乙〔也是木雕高手〕等几个民间艺人一起办了一个“贝雕工艺厂”。该厂原称“海柳厂”。开始规模很小,才十多人;设备简陋,工具只有手钻和铁锉等。生产的只是利用贝壳的自然形态和色泽拼粘一些闹钟外壳、牙签筒、烟灰缸、台灯座、笔筒等日用工艺品而已。


    通过几年的工艺实践和摸索,他们对贝雕材质有着更深的理解和设计理念,从生产小打小闹的日用工艺品,转向生产更具档次较高的平贴挂屏。设备也用上电动砂轮和电钻。对工件的车磨切割更是得心应手。工件不再粗糙笨拙,连人物的髻鬟和动物的须发也能表现得自然细致。他们触类旁通,借鉴木雕、象牙、宝石、翡翠、珍珠玛瑙等民间雕刻工艺,博采众长,熔贝雕工艺于一炉,创作有山水、花鸟、人物、博古、花瓶等诸多品种。在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展馆,简称“广交会”〕上博得国内外同行和世界各国客商的一致好评,订货单纷如雪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订货量就逐季递增。




    1965年6月,“汕头工艺美术公司”组织汕头地区各地工艺精英赴京开会、参观。丁英平应召随团参加。他们赴京开会后,南下上海各地工艺厂进行参观和交流。在近两个月的参观和交流中,他不仅汲取了同行的很多工艺窍妙,也开拓了他的艺术视野。丁英平当年晋京这件喜事,在我们这个偏僻的滨海小镇无疑是凤毛麟角,实属罕有。



    山外有山,艺无止境。经过十多年的打拼,“甲子贝雕工艺厂”虽声誉鹊起,影响甚广,但丁英平并不满足。他利用他的木雕工艺的功底和聪明才智,设计并亲自制作了一幅与木雕风格杂糅、迥异于平贴贝雕的多层贝雕挂屏——《三打祝家庄》。作品刚一出炉,就给人耳目一新,赞不绝口。其作品多次参加汕头地区、省乃至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南方日报》(1984年1月24日第二版)就这样评价:“……他把木雕布局,层次方面的优点运用到贝雕艺术上。他创作的多层贝雕画《三打祝家庄》,尺幅之间,二十多个水浒人物各具神态,四匹飞奔的战马,还有许多刀枪、剑戟、山水、亭宇,都一一错落有致。整个画面的构思独具匠心,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之后,他又是马不停蹄,。《南方日报》(1984年3月11日第四版)又追踪报道:“……老艺人丁英平所创作的山水、古玩、虫鱼等挂屏,有浓郁的潮州风味,给人清幽明快之感。去年他又塑造了《郑成功》的多层贝雕。这个作品汲取木雕的创作特点刻工细腻洒脱,整体玲珑,把雄师跃马,奔向战场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在一个小画面上”。




    宝剑锋从磨砺出。他宝刀不老,愈磨愈利。他从“多层贝雕”这座山,再向“立体贝雕”的高峰攀登。他和马德和一起设计制作一盆被《南方日报》称为“永不凋谢的凌波仙子”的水仙花盆景。杨飞式记者这样报道:“瞧,图中这盆迎春怒放的水仙花,它那柔嫩雪白的花瓣,素雅淡黄的环状副花冠,舒展自然的片片绿叶多么令人喜爱。然而,谁会想到这生意盎然的‘凌波仙子’,竟是用贝壳制作的艺术盆景?贝雕,是我省工艺品中一项比较年轻的产品……立体贝雕,是陆丰县甲子贝雕工艺厂近年来集贝雕工艺之精华而新创的产品。这盆曾被选为‘国家礼品’的立体贝雕水仙花,是该厂老艺人丁英平和马德和设计制作的”。




    我们甲子在天气濛烟〔濛雾〕时候,墨斗〔墨鱼〕会吐墨烟投向海滩,人们争相到海滩捡拾。鱼市场的墨鱼更是堆积如山,墨斗壳〔墨鱼骨〕四处乱丢。丁英平利用墨斗壳质地松脆、色泽素白和纹理清晣的特点;更凭借他祖传的刀下功夫,细心雕刻。利用墨鱼骨创作了维妙维肖的《猫》、《戏蝶》、《枝头小鸟》等作品。《羊城报》〔1962年2月22日〕这样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东西看来毫无用处。他一到了民间工艺艺人之手,它就变成了富有生命,颇能吸引人的艺术品。墨鱼骨虽然质脆,但洁白细腻,并有美丽自然的纹路,艺人利用它的这些特点,可以雕刻成各种各样的画幅……丁英平创作的《猫》就是一幅优秀的作品。作者将墨鱼骨的纹路,安排的均匀得体,使这两只猫的皮毛,有如自然生成,使人感到丰满和柔和……”后来《汕头日报》〔1962年4月29日、11月16日〕也两次作了报道和点评。丁英平真正做到了点石成金,变废为宝。




    丁英平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在他和其他几位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甲子贝雕工艺厂”从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厂发展成为一个一千多人的大厂;从生产简单的日用工艺品,发展成为拥有集平贴、多层、立体和通花花瓶等一千多个品种的大厂。其产品远销世界五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造了不少的外汇。正因如此,甲子贝雕工艺厂与辽宁大连、山东青岛、广西北海的三家贝雕厂并列为中国四大贝雕厂。在中国四大贝雕厂中,“甲子贝雕工艺厂”尤以“立体贝雕”擅场。在甲子贝雕工艺的影响和艺人的帮助下,甲子人相继办起了木雕画,竹雕、骨雕、椰雕、橄榄核雕、羽毛等工艺厂。“木雕画厂”更是他一手指导和扶持的。这些工艺厂在当时不知为甲子消化了多少闲散劳力。这些事实,在甲子留下历史不可磨灭的一笔,甲子人永远不会忘记!




    丁英平退休以后意犹未尽。他为了使丁家木雕传承有人,又重操宝刀带动和培养儿孙后代,为各地的祠堂庙宇雕刻楹梁构件和家庭摆设。甲子西门“刘氏宗祠”、“李氏宗祠、”“城隍庙”都是他留给后人观瞻的力作。他为将家传木雕绝活——立体镂空雕的“蟹罱”技艺留传给子孙后代。他在75岁那年,用四个月才雕刻完一件作品的龟爬速度,并以其顽强的毅力,连续四年完成十个“蟹罱”,78岁才正式封刀。他的“蟹罱”都为港澳、广州、深圳各地藏家予以收藏。他耄耋之年又画画不辍,山水、花鸟皆能。尤擅长画神仙鱼,我家还保存他老人家十多年前赠我的《神仙鱼》呢!



    为写这篇文章,几天前我和叶长明登门造访丁家。丁英平的女儿丁桂麟热情地接待我们,将他老人家的贝雕、木雕原作和其它图片让我们一一过眼和拍摄;尤其是他的胞侄丁加在将当年报道他老人家的剪报和履历资料都拿出来给我复印。还将“汕尾电视台”录制的《甲子第一雕》CD片转送给我。他的高足郭兴在深圳,我也做了电话采访。使我这篇文章增色不少,在此深表谢意!


    人世沧桑,丁英平老先生的花圃已改建成三层小楼。厅中悬挂着他的遗像,眼上的一副眼镜遮住了他一生的多少酸甜苦辣?却遮不住他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和“吾将上下而求索”的。

    第四代传承人丁身勇


    丁英平雕刻作品欣赏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需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