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一门手艺三代情:将老手艺发扬光大
  • 一门手艺三代情:将老手艺发扬光大
  • 2022-08-05 16:47:49
  •       提起已经传承千年的东阳竹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东阳竹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福礼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人物。

          走进何福礼的工作室,犹如走进了竹子的世界:竹椅、竹橱、竹编的天花板,从平面到半立体再到立体,从动物到人物再到书画……徜徉在这些竹编作品间,仿佛是在“穿越”。

           从何福礼到何红亮、何红兵兄弟,再到何凯舒,三代人就只认准了“竹编”这件事。为保护和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三代人同心协力,不遗余力地做着种种尝试,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将 “非遗” 发扬光大的梦想。

          出身寒苦的何福礼,15岁为谋生进厂学艺,长期在竹艺编织第一线摸爬滚打,终于从一个小篾匠成长为一代竹工艺大师。如今,何福礼虽然年逾古稀,但始终坚持每年创新竹编产品。

          迄今为止,他的作品已在省级和国家级展览与比赛中获得特等奖、金奖以及精品奖,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竹子博物馆等权威展馆收藏。尤其是六进故宫修复紫禁城“倦勤斋”, 得到了专家一致肯定。

          从艺60年来,何福礼数次赴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进行技艺表演和技术交流,被当地媒体誉为“竹子变为大象的魔术师”。 75岁的何福礼说,学竹编要的就是耐力与恒心。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到竹编行业中来,把竹编工艺发扬光大。

          “小小竹编作品,大有乾坤”。52岁的何红亮深有感触地说。

          1989年,在父亲何福礼创办东阳市东风竹编工艺厂后,在东阳市经信部门工作的何红亮毅然放弃待遇优厚的“铁饭碗”,回家帮助父亲创业,并成为东阳竹编传承人。“通过兴办非遗文化培训学校,为社会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为传承、发展非遗提供适合的土壤。”何红亮建议,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应该进行课程改革,本地的职业学校应该开设竹编专业,引导年轻人来学习。

          49岁的何红兵是何福礼的小儿子,既是中国传统工艺大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熔东阳木雕与竹编工艺于一炉,奉行“守正出奇”之道,即用传统而严谨的技法,实现题材与造型上的创新。“木雕也好竹编也罢,重在继承传统,在传承中创新。”何红兵说。

          在东风竹编工艺厂的车间里,25岁的何凯舒正专心地编着一幅竹编。两年前,他从天津理工大学毕业后,回到东阳进入爷爷的竹编厂,开始学习竹编技艺。

          “有了上辈人的支持,我一定会把这项民间技艺传承下去,让它发扬光大。” 何凯舒说,他在这种氛围里成长,对竹编有感情更有传承责任。今天多一点责任,明天就会少一些遗憾,有了大家的共同参与,历史根脉将得以保护,城市记忆也将得以保留。

    (来源:金华晚报      钟成  胡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