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观走随笔·在上海的6000年里
  • 观走随笔·在上海的6000年里
  • 2022-03-24 11:39:36
  • 2018年3月27日 晴朗

    等回到家,查了新闻才知道,昨天是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开馆首日。吐了吐舌头,没想到我竟然这么赶早,我也只是随手翻翻时,才想来走走的。

    上海历史博物馆的昨天

    追溯更早一些,这东西两楼是上海跑马总会的建筑,后来更迭为上海历史博物馆(1953年)、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而今又变成了上海历史博物馆,但我想再变成上海图书馆是不大可能啦(看来徐家汇图书馆还是要抓紧时间多去去的比较好)。

    以前经常来这里是为了上海美术馆,每次来都要领参观票,参观票上都会有上海美术馆建筑LOGO设计图案,却不知道被我早已丢到哪里去了……再后来就封闭起来改造,这么一晃,改造的时间真是漫长,我也没想到竟然悻悻然地在开馆第二日就来到这里,熟悉的,新鲜的……

    原来,岁月带走了时间和遗忘,却留下了铭刻和隽永。

    走进这座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局部略带折衷主义的细节,只是建筑的细节几经修改早已越来越简约。拾阶而上,已然全新打磨的大理石地面依然选用当年的配色,内厅的彩色玻璃木门大抵还是会吱嘎作响的。窗棂都加了一层整面的玻璃,不再像以往能触碰到。楼梯扩建了电梯,却没了过去的宽大的扶手,记得那扶手的将军柱都会有一些浮雕或是罗马柱的设计。就这样,整个四层展厅也只能单向电梯上,然后楼梯走下来。总觉得没以前的那么宽敞了。大概,人性使然,总是在失去后才想起过往的好;虽然这种好也未必是真的好,只是因为不能再拥有而失落罢了。

    镇馆之宝

    馆藏摆放布局是不是也有风水大师点拨过?

    走进东楼,迎面就是汇丰银行的铜狮,左侧是嘶吼铜狮,右侧是静卧铜狮。据说目前世界上有五对,其中三对在上海,一对在伦敦,一对在香港,而且这五对狮子都是雄狮,其缘因也是出于风水位的考虑。最早的一对就是上海汇丰银行大楼落成时从英国订购来坐镇的,铜狮子每只重2250磅,分别以当时汇丰香港总经理史提芬(A. G. Stephen)和上海分行总经理施迪(G. H. Stitt)命名,雕塑者为W.W. Wagstaff,铸造者为Chou Yin Hsing。其中嘶吼铜狮是“史提芬”,静卧铜狮的是“施迪”。这一开一合寓意银行吐、纳资金。在博物馆的这一对是第一版,由于模具立即销毁,所以这一对就是绝世孤品,其他四对是仿制品。(估计上海历史博物馆会考虑卖铜狮摆件吧,我预计在上海这座金融中心肯定热销的很。)


    ,摆放着“镇馆之宝——百子大礼轿”。

    据说在清末民初时,上海最大的貰器铺“物华号貰器铺”的宁波老板周渭澄专为独生子周宗余制作的花轿娶亲只用,也可以作为出租的婚庆礼轿。他从浙江东阳请来十位木雕艺人,以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传统戏剧造型画册《马骀画宝》为底本,参考九亩地“新舞台”的戏剧故事,融入花轿的装饰设计。精工细作历时十年,完成这顶花轿。

    轿身分轿厢和轿面两部分,主要部件用黄杨木制作,高2.8米,从上到下分为七层,每一层都精雕细刻。图案依次是麒麟送子、太白醉书、天官赐福、贵妃醉酒四则戏剧故事。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顶上安置了100多只小电珠,是用干电池发光,这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可是十分罕见的。这100多只粉色灯泡象征着多子多孙,故称“百子(珠)大礼轿”。

    还有一件藏品,我认为也应该算是镇馆之宝——象牙权杖,是上海乃至全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的首次发现,说明良渚文化礼器系统中,除了玉质礼器,还存在其他珍贵材料制作的种类。请原谅我对于考古一窍不通,我真的是有一个比较幼稚的好奇的问题,这个象牙权杖要么是自制而来,要么就是邦交礼物而得,如果是自制的话,那时候滩涂一般的上海有大象吗?——考古学家证实了我的质疑的确很幼稚。

    一方面是,断代依据:

    权杖上面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重要玉器上的典型纹饰,只有在少量玉琮、玉钺上才有完整的图案,神人纹头戴宽大的羽冠,梯形脸,小眼睛,兽面纹为大眼睛,宽鼻翼,大嘴巴,口内画有獠牙。一般认为这类神人兽面纹与当时的先民崇拜的图腾信仰有关。而鸟纹则是长江流域常见的艺术形象。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邻的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中就曾出土过多件鸟纹的刻画图案,其中最著名的是“双鸟朝阳”图案。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上也常见各种鸟纹的图案。鸟在天空中的自由飞翔,很容易让人把飘忽不定、来去无踪的天帝神灵与鸟联系起来,于是鸟便被想象为神灵驭使的工具。因此,良渚文化一些高等级的玉器上,鸟纹常常装饰于神人兽面纹的两侧,作为辅助纹饰。同时,良渚先民可能还把鸟作为祭祀时巫觋的助手,希望它能够成为人类与神灵之间交流的媒介,以实现巫觋与神灵的沟通。象牙权杖上雕刻神人兽面纹与鸟纹,正体现了当时先民对于这类器物的崇拜。原始先民认为通过这样的图腾崇拜,可以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接受它的佑护。这种重视神秘主义的宗教观念,是良渚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它也开启了后世长江下游地区吴越先民“信巫鬼,重淫祀”的精神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是,这里真的有过亚洲象:

    实际上,在长江流域一直有使用象牙制作礼仪用具或装饰品的传统。象牙材质的使用,与长江地区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亚洲象的分布区域主要在东南亚和南亚这些热带地区,我国仅在云南地区有少量野生亚洲象。但是,把时间向前追溯到史前时期,长江流域一直是亚洲象的重要分布区域。在近年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多件亚洲象的头骨和小腿骨等。与长江三角洲相邻的河姆渡遗址,也曾发现过亚洲象的臼齿、髋骨等,同时出土了多件象牙雕刻品。一直到历史时期,文献还记载了公元前312年“越王使公师隅来献……犀角、象齿”给魏襄王的史实。这些都是亚洲象在长江流域长期生存的实证,而象牙器的制作正是当时先民利用自然资源的艺术创作。而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挤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从而造成亚洲象在长江流域的灭绝。

    (图片来源:网络)

    文物古玩,好似是历史之浪潮每次冲刷当代时候留下的拾贝或是淘沙。一沙一世界,也算是在历史里多过了一辈子。所以我一直以来,都喜欢每到一处地方,若是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都是必去当地的博物馆和大学校园,博物馆告诉我的是这座城市的过去,而大学校园告诉我的是这座城市的未来。

    在上海的6000年里

    说回到这次展览的内容,主要是二厅和三厅,包罗着上海6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包罗着上海的产业经济、、文化艺术、人文风俗、商贸教育等方方面面。在走马观花中,我也只记得下少许印象深刻的历史抹痕。

    【精致文化的基因】

    不管是从6000年前还是6000年后,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欣赏,上海总是从骨子里透露出“精致文化的基因”,不在言语里,而是在一笑一颦中,不在袒露里,而是在温婉脉脉中。

    展品是经过“精致地遴选”:一粉盒、一小流苏包,一蝴蝶皮夹,一珐琅座钟……而且大多都是“进口的精致品”,就连这展出的黄包车(现存两辆之一)都是法国原装引进,日本改进的;珐琅座钟也是法国进口货。再者,精致文化的延展即为时尚前沿,1835年国外才发明电影技术,第二年上海就已经引进电影院播放电影,第一部中国城市纪录片也是上海。所以说,上海的精致文化中从未低调过,不言不语,而在于让你去留心、留意。一不留神,喜欢上了,爱上了,你就不想离开这座城市了。(可能我会更容易爱上法国或是意大利,爱上巴黎。)

    【上海也曾云间华亭】

    云间,也曾是上海的指代。云间,脱俗清新、世外桃源的境界。

    源于西晋时期的“云间二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才子佳话——陆云和陆机。云间”一名,正是出现于《晋书·陆云传》及《世说新语·排调》中,大意说西晋名士陆云(字士龙)与兄陆机(字士衡)同游洛阳,在张华家中遇到中原名士荀隐(字鸣鹤),张华要求他们“勿为常谈”,陆云自我介绍“云间陆士龙”,荀隐答以“日下荀鸣鹤”,“云间”一名由此而来。而用于地名指代是出于《云间志》,亦称《绍熙云间志》,是一本著名的、专门记载南宋及较早时期今上海淞南地区地名的地方志,因编次的年份在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而得名。

    【来自荷兰的一张保险单·1845】

    自硕士论文之起,一提到insurance、health care、Medicare、Medicaid……我都会敏感的很。这一张保单一下子吸引了我,赶巧最近对荷兰医疗保险体系有在追踪文献研究。

    【明·露香园顾绣应真图册】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艺术表达方式:刺绣+工笔。

    第一眼看上去我还以为是宋代小品一类的画作,但看花瓣的立体感,才辨识出模糊的绣线。在这个柜子前算是停留时间蛮长的,怎么看都像是宋代小品之风。回来搜索学习了一下,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也收藏露香园顾绣的图册珍品。另外在百度百科:顾绣在风格上承继宋代绣画传统,用线代笔,以摹真为能事。有时还以绘补绣,在图案局部施以淡彩晕染。——怪不得,我一直有一种宋代小品的错觉,原来还是从宋代因袭而来。

    民国文魁斋药梨膏店“天晓得”店招

    这个店招有点不符合本文文风,但着实有趣。

    网上流传的说法是:长122厘米、宽86厘米,招牌中间刻着一只凸起的乌龟,伸得特别长,吐出两行文字:“乌龟眼睛太小 见人牌号 就要假冒 所以被人抽吊。”招牌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各有一只手,非常醒目地指点着招牌上方的文字——“看 看 看”,看啥?三个看字中间明明白白的刻着二组“东首假冒”。招牌下方的文字则是“货真价实,何必冒牌欺人”。为什么这家店铺挂一块刻有乌龟的招牌呢?原来民国初年,一位姓陆的嘉兴人在当时上海著名的大舞台对过开了爿食品商店,主要经营药梨膏、糖果和蜜饯等,店名“嘉兴文魁斋”。不久有人在其隔壁新开“苏州文魁斋”。陆老板为了标明正宗,便定制了这么一块稀奇古怪的招牌,指责隔壁是冒牌店。另有说法两家店其实是同一老板,骂来骂去实为炒作。从此,上海也有了一句著名的歇后语“大舞台对过——天晓得”,一直流传至今。

    【余下的就是一些杂记,留一些给朋友自己去探索】

    洋泾浜的来历,有趣的早期英语启蒙词典

    关于复旦大学的一本同学录

    投币电话

    只为“22”

    遥远的电波,再也不会响起……

    有着强烈带入感的一副油画作品

    1950年版定制国徽,私人捐献


    备注:上海历史博物馆每日限流1万人次(恰好博物馆的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1平方米)


    后记:

    虽然无法跟一级博物馆相提并论,但着实有一些亮点,大多数也都在之前多次有展览的,特别的在于重新修缮后,展览设计的科技互动非常便捷和强大,看到很多人围着大头贴、保险柜……玩得不亦乐乎。

    在国内的博物馆中,我又开始想念西安博物馆,超想;也想念四川博物馆,进藏出藏,看了两次。



    附录:

    1.《陆云集》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E5BbwuOR60oZKoLTXazNA  密码: eh4i

    2.《陆士衡文集校注》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4ASOa_KopvRN6ZELju4Zyw 密码: dsfd 

    3.Bitgood, S. (2006). An Analysis of Visitor Circulation: Movement Patterns and the General Value Principle. 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 49(4), 463–475. https://doi.org/10.1111/j.2151-6952.2006.tb0023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