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太原—晋祠
  • 太原—晋祠
  • 2022-05-23 10:26:07

  • 武平王氏宗亲

    ☞只要您姓,请您先点击本文标题上方的蓝色字体“武平王氏宗亲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中华王氏家族大家庭,与各地宗亲交流.这里每天推送相关王氏信息,是您寻根问祖,联亲联谊了解王氏文化的交流平台,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点这里:


    被誉为中国最霸气的姓氏歌曲《王氏族歌》,震撼9000万王氏族人!

      

    王氏文化大集锦(收藏版)王家人快看看!方便您查找.


    中国的第一豪族——琅琊王氏(上)

    中国的第一豪族——琅琊王氏(中)

    中国的第一豪族——琅琊王氏(下)

    下名门-太原王氏(上)

    天下名门-太原王氏(下)

    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点击关注公众号进入对话框回复以下数字,系统即可自动回复相对应内容.现在就开始吧......

    0.王氏起源                            

    1.武平桑梓坑王氏家庙开光视频

    2.该公画像                                 

    3.继宗公简介

    4.武平桑梓坑王氏家庙                  

    5.三槐世系

    6.太原世系                                 

    7.闽台世系

    8.琅琊世系                              

    9.王氏族歌

    10.均德公简介                             

    11.江左世系

    12.湖南王氏源流                         

    13.赣县王氏源流

    14.赣湘世系                               

    15.才溪王氏的源来与播迁

    16.王姓过琼始祖王居正            

    17.中华王氏赋
    18.上海王氏迁始祖王逖            

    19.被选入《中华族谱集成》的二十部王氏家谱
    20.广西博白王村王氏祖源初探  

    21.阅谱知识简介
    22.天下名门-太原王氏            

    23.中国的第一豪族——琅琊王氏
    24.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25.解放军百名王姓将军留青史
    26.古今王姓名人汇编                

    27.王姓宗祠门楣楹联知多少?

    28.王氏郡望


    唐尧故地,三晋之源。晋源为古晋阳城所在地,历史厚重,文脉悠长,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500多年的建城史。

    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和谐共融。233处文物古迹,8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俯视三晋。

    舒展千年风云,穿越岁月尘埃。“晋阳风火流星”、“晋祠庙会”、“南街二月二焰火”、“三三叉”、“晋源风筝”等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喝牺汤”、“吃糍粑”、“晋阳花馍”、“晋祠桂花元宵”、“古寨豆腐”等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饮食文化,向世人展示着这方水土这方人所独有的勤劳智慧、包容大气的性格魅力和精神底色。

    艺术瑰宝 园林典范——晋祠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今天我们从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晋祠,来开启我们山旅太原第一站——晋源区的旅途。

    晋祠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最早的皇家祠堂。在这里面供奉着我们三晋人文始祖,三晋文化从这里面发源。三千多年的历史走下来,浸染了三晋大地,孕育出灿烂的三晋文化。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距离市中心25公里,是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晋国的宗祠,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序列完整的孤例。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朝开国皇帝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晋祠”本为“晋王祠”,49年后,,游完一圈后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便把晋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称“晋祠”

    初中一篇名为《晋祠》的课文让我们都知道晋祠,“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其实除了“山、树、水”三美外,还有西周的柏树、春秋的水渠、唐朝的御碑、隋朝的槐树、北宋的彩塑、金代的大钟、元代的雕像、明朝的石桥、清朝的建筑、民国的凉亭。看晋祠,就像看一部两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今天我们重点为大家介绍晋祠的三绝与三宝。

    “晋祠三绝”:周柏唐槐、宋代彩塑、难老泉

    “晋祠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

    晋祠三绝---周柏唐槐、宋代彩塑、难老泉

    周柏唐槐

    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周柏距今已有28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唐槐位于水镜台前,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久远的,但却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至今都还茂盛葱郁。

    宋代彩塑

    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圣母殿是北宋年间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由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这座殿堂就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围廊,前廊深两间,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殿顶用黄绿色的琉璃瓦剪边。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要显示出其贵为帝后的高贵与尊严,故做得比较拘谨、刻板。

    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

    宋代塑像艺术上的突破点就在于绝不雷同。1)人物的身材不同:塑像身材比例适度,或高或矮、或丰满或苗条。2)面部形象不同:脸庞或圆润或清秀、或苍老或青春。

    3)手执的器物不同,从而可以看出职司各不相同,有供奉文印翰墨属秘书类职务,有的是洒扫保洁,有的是侍奉饮食、起居,还有专职奏乐歌舞的艺妓等。4)人物神情也不同:有老成有天真,有得意有哀怨,有张扬有谨慎。5)衣着服饰不同:不同职务不同衣着,精致到小的配饰。

    我国古代民间匠师把这些侍女塑造得如此生动传神、精妙绝伦,反映出宋代宫闱生活的真实景象,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难老泉

    三绝中最后一绝是难老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

    晋祠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

    圣母殿

    圣母殿位于晋祠中轴线末端,为晋祠主殿,是晋祠三大国保建筑之一。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修葺。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前廊进深两间,显得极为宽敞。殿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实例。廊柱上面的八条木雕蟠龙,是现存中国古建筑的孤例。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圣母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圣母殿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圣母殿的木雕盘龙,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都清晰可见。很难想象这样蜿蜒生动的八条盘龙是木头雕刻而成,并在北方的室外环境里竟保留了近千年。看到这八条盘龙条条姿态各异,立于前深深被震撼到。

    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鱼,故名鱼沼。沼上架有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沼中还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桥边缀勾栏。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实为罕见。故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到:“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有极高的价植。

    献殿

    鱼沼飞梁南边则是献殿,是供奉祭品的场所,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辟门外,均筑坚厚的槛墙,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1995年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殿西月台上有一对铁狮,神态勇猛,造型生动。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铁铸狮子。

    献殿外观,简约之美

    其他景色

    献殿前的金人台上铸有铁人四个,铁人各高2米有余,其中西南角的铁人胸前有「北宋绍圣四年( 1097 年)铸」的铭文。

    金人台西南角的宋代铁人,历经八百年,明亮不锈

    听奶奶讲述的晋祠——水母娘娘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悬瓮山一带没有水,百姓们吃水很困难,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缺水不但生活不方便,庄稼收成也不好,大家生活都很贫苦。 有一家媳妇,心灵手巧贤惠能干,而且为人十分善良。 可是,好心的她总是受到狠毒婆婆的嫉妒,屡屡遭到折磨;这天,婆婆要洗头,命令她必须天黑前必须担十担水回来。 媳妇挑担子出门,一直快到天黑了才挑到第九担;筋疲力尽的她正坐在路边歇息,忽然一位老者骑驴过来,对她说:“我都一天没喝水了,好心人给我点水喝吧。” 善良媳妇赶忙招呼老者坐下,拿瓢舀水给他喝;老者很渴,几下子就把一桶水喝完了,然后满足的对媳妇说:“我那毛驴也很渴了,你能把那桶水给它喝了么?” 媳妇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很快,另一桶水也被喝光了。 老者满意的上路了,剩下可怜的媳妇挑着两个空桶,继续回去担水。 眼看天黑了,十担水无论如何是挑不完的,而且山里的狼也要出来了。可怜的媳妇坐在路边,伤心的哭泣起来。

    这时候一道香风掠过,老者又回来了。他笑嘻嘻的对媳妇说:“你真的是一个好心人,我送你一件礼物吧。这是我的鞭子,你回家把它放在水缸里面,鞭子有多高里面的水就有多高,永远不会减少的。不过你千万不能把鞭子从水缸里拿出来,那样会酿成大祸的。” 说完了,老者化成一朵祥云就不见了。

    媳妇高高兴兴拿着鞭子回家,放在水缸里一试,果然里面的水怎么也舀不完。 好心的媳妇立刻也招呼邻居们一起来舀水,全村的人都来打水,但是水缸怎么都不会干枯,村子里从此就再也不缺水了。 大家伙更喜欢和拥戴好心媳妇,而婆婆则变得更加嫉妒和痛恨她。

    这天,媳妇去隔壁家串门;婆婆趁机来到后院,想把鞭子丢掉。 她刚一拿出鞭子,缸里的水就汹涌的漫出来,歹毒的婆婆立刻就被冲走了; 可是大水还在蔓延,全村的人和庄稼都非常危险。 听到消息的时候,媳妇正在梳头,来不及收拾整齐,拿起一个坐垫就跑回来;她把坐垫扔在水缸上,顺势就坐了上去。 缸里的水流霎时变小,变成了涓涓溪流,就成了今天的晋祠泉水。 而这位好心媳妇从此就一直坐在水缸上,后人为了感念她的功德,尊称她为“水母娘娘”,还塑了一尊像来纪念她,几百年来她一直坐在泉水上梳头。虽然没有铜镜,可是清澈的泉水应该可以照出她美丽的面容吧。而汩汩的水声,似乎也是她在轻声哼唱着小曲呢。

    听奶奶讲述的晋祠——晋祠铁人的传说

    在晋祠庙内会仙桥西,有一座金人台,台上有四尊全身金甲铁铸武士像,这就是饶有趣味的晋祠铁人。这四尊铁人像,分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角相对而立。其中有三尊均系宋代铸造,惟东北角一尊是民国2年(1913年)铸造。四尊铁像中,西南角的尤其威武雄壮,油光滑亮,左脚向前,脚面上有明显的三道斧痕。而东北角的却是精神不振,铁锈斑斑,是后来补铸的。那么,原来的那尊哪儿去了呢?这里边有一段铁人从军的故事哩。

    传说,晋祠铁人自从铸成以后,经年累月,整日守卫着祠庙,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人性。其中东北、西南两个铁像,因面对而立,经常相互谈心,十分投机,关系颇为密切,便结为兄弟。东北角的是宋元五年(1090年)生(铸),称为兄,西南角的是宋绍圣四年(1097年)生,称为弟。西北、东南角的两个铁人也是对面而立,但善于阿谀奉承,讨好庙内主人。东北和西南的兄弟二人对其十分反感。于是,四个铁人也就分成了两派。

    有一天夜里,结拜兄弟二人悄悄地找到一个背静处促膝谈心,各诉衷肠。交谈之间,忽见哥哥长叹一声,泪珠滚动。弟弟以为自己有所不恭,惹其伤心,于是一再解劝。后来哥哥才把他向往已久的雄心壮志陈述出来。他说:“咱兄弟二人都是堂堂一表男子汉大丈夫,为啥不能马踏征途,浴血沙场,为国效力,反而终日在这台上,为庙里的和尚站岗放哨呢?我早有去西北边防从军的念头,但又舍不得留下你,故而感叹。”弟弟听了哥哥的话,愿与兄同舟共济,共谋大计。于是二人当即议妥于当夜就走。为避免被人察觉,约定哥哥先走,弟弟随后赶去。不料,他们的计议被跟踪而来的另两个铁人窃听,并报告给了住持老和尚。和尚一听大动肝火,一边大骂,一边提了把斧子赶来。待他跑到金人台时,东北角上的铁人早已不见了,而西南角的铁人则刚刚迈出左腿,老和尚一见此情,顺手举起斧子在铁人的左足面上一连砍了三斧头。从此,这个铁人因脚上受伤不能行动,只好带着伤长期守卫在金人台上。

    后人同情其遭遇,经常抚摸,故油光滑亮,令人喜爱。另一个跑出去的铁人,久等不见弟弟到来,料到是出事了,他也不敢久留,于是便抄小路向西北方向奔走。一天,铁人来到了黄河渡口,见河水滔滔,一望无际,正愁无法过河时,忽见对面有一老翁驾一叶小舟顺水而来。他忙叫老人家摇过船来渡他过河。当老翁把小船靠岸请他上船时,他见船小怕承受不了自己笨重的身躯,于是向老人说:“你的船能载得动我吗?”老人见问得有趣,便哈哈大笑着说:“我自幼在这河上,常年渡人,从没见过一个人还能压沉我的船。你又不是晋祠庙里的铁人。”就此一句虚言,却道出了真相。铁人大惊失色,立即现了原形,立于岸边不动了。

    听奶奶讲述的晋祠——夫妻钟的传

    晋祠献殿北侧有一座钟楼,里面悬着一口巨钟,在晋祠悬瓮山后的天龙寺也有一口巨钟,若两钟有一口钟敲响时,另一口钟也会“当当当”回响起来,前呼后应,声音洪亮,声闻数十里,两钟若似一钟。人们把山上山下的这两口钟,称为夫妻钟。

    传说很久以前,天下大旱,土地龟裂,方圆数十里的百姓,都来天龙山的白龙洞和晋祠水母楼前祈雨,七七四十九天过去了,老天还是没个下雨的意思,每天依旧赤日炎炎,连一片云丝都没有。眼看没辙了,有人就到吕祖阁去求签,结果是:只有给天龙寺和晋祠庙各铸一口“六同”大钟,同样大小,同样重量 9999斤,同日开工同日完工,同日同时敲起来,这才能求到雨。

    于是,天龙寺和晋祠庙的僧人出面到处化缘,筹集铸钟资金,百姓为了求来甘露,纷纷各尽其力,捐款集资。资金筹够了,铜铁买来了,但铸钟的工匠们一听要求既要同样大小同样重,而且要同日开工同日完,还要同日同时敲起来,都摇摇头走开了。

    这天,来了两个外地人,一男一女,是夫妻,他们是听到铸钟消息特意来的。男的眉清目秀,女的聪慧多姿。两人听完当家和尚的要求,便点头揽下了这铸钟的活计。

    夫妻俩商量了铸钟的分工,丈夫来到后山天龙寺,选了一个小山头,挖好坑,做好型,就开始生火炼铜,准备铸钟。妻子在晋祠内找不到一块合适地方,一咬牙,就地挖个坑,做好型,她开始生火炼铜。就这样,夫妻二人一气干了七七四十九天。丈夫站到天龙山上朝下看,妻子伸长脖子朝山上看,双方都看见对方工地冒烟了,这才转身下令浇铸。刹那间,山上红了天,山下也红了天,一对大钟同时铸成了,夫妻俩人也累得筋疲力尽。

    到了预定的日期,丈夫高高兴兴地站在天龙寺的大钟下,举起木杠,使出平生力气,向大钟撞去,随着山上大钟的敲响,山下这口大钟也应声响起。山上敲一下,山下响一声,而且音色声调一模一样,分不清是山上的钟在响呢,还是山下的钟在响。就在这响彻云霄的钟声里,天上乌云密布,刹时间下起了瓢泼大雨,干旱了近一年的禾苗,又享受到雨露滋润。人们高兴得又唱又跳,好不热闹。待平静下来,去向铸钟的小夫妻致谢时,寻遍了山前山后,连个人影也没找见。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勤劳智慧的夫妻,就把这山上山下的两口大钟叫成夫妻钟。每逢山上山下举行庆典时,两口大钟就响了起来,像是给人们述说着这个古老的故事。

    听奶奶讲述的晋祠——晋祠古树的不朽传说

    晋祠的水美,如今成追忆。除了水,小时候通过课本我们还知道晋祠的树也很美。

    穿行在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晋祠内,品味着“古”的内涵。这里的殿古、堂古、楼古,但最古的恐怕还要属那常绿不衰、郁郁葱葱的古树。

    被称为“晋祠三绝”之首的周柏便在圣母殿北侧,树有两株,一立一卧,卧者树分两叉,老干虬枝如出海之双龙,横扑向圣母殿,立者则柱立其间。据考证卧者较早,是东周时所植,所以叫“周柏”,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被誉为“晋源之柏第一章”,是晋祠沧桑历史的见证。欧阳修咏晋祠的诗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用在此处是最为恰当的。

    听当地的老人讲,这棵形如卧龙的老柏树,原为左右两株,左如巨龙俯瞰,右似凤尾翎毛,故有“龙头柏、凤尾柏”之说。它们曾一起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体味着世间的云卷云舒、日出日落。可惜的是,清道光年间当地百姓将左边的龙头柏给砍伐了。留存的这株凤尾柏心伤身累,缓缓向南倾卧。就在它历尽风霜雪雨,快艰难倒下的时候,一棵正在壮年的柏树托住了他,在“晚辈”的搀扶下,这棵龙柏又焕发了生机,绿叶在斑驳皴糙的枝干上重生。

    千年古柏的生命传奇让每一位游人驻足良久,啧啧惊叹!更有极具联想地人将这古柏奇观引申为“老有所依”。

    不远处就是一株“唐槐”,尽管比周柏“年轻”不少,但不逊沧桑。树皮厚实皲裂,似是一身鳞甲,树干的一面已经腐烂,被填上了水泥。晋祠园内有名的古槐树有十多株。还有一株不知植于何年何月的巨槐,主干粗壮古老,但是枝条鲜嫩光绿。

    这株古槐枯死多年,清乾隆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的圣寺庙会,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有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坐在枯槐下叫卖狗皮膏药:“膏药灵验,能治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他叫了半天,无人问津,老者一声叹息。言说:“如此仙药,无人来买。凡人无福,枯树宜生。”愤而把膏药往身后枯树上一贴,便扬长而去。不一会,枯死多年的槐树长满了青枝绿叶。人们惊讶地把这株古槐称作“复生槐”。

    最励志的传说,还数王琼祠前的一雄一雌银杏树。明代重臣王琼希望后代子孙发奋读书,当时种植此树是取了“银杏树下可成材”的意思。晋祠内的王家祠堂展览馆内,王氏族人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足见王琼之思想对后人影响之大。

    每棵古树都如一尊雕塑,都是不息的生命轮回。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棵古树就是一部深远绵长的史书。走近每一棵,我们都会为之一振,肃然起敬。

    来源:山西文旅网


    推荐阅读:

    族谱文化到底多重要?看看名人怎么说

    中国人为什么要续家谱?
    往期精彩回顾


    王姓起源


    桑梓坑王氏家庙简介


    太子晋是“直谏被废”吗?


    王姓堂号大全之1-809(太全了,赶紧收藏)


    王姓堂号大全之810-1217(太全了,赶紧收藏)


    中国王字头的行政乡镇有多少?


    维修金圭塘宗祠倡议书


    千古七言家训经


    全国各地王氏字辈汇总


    从廉政文化看王家大院


    三槐文化对大宋文化的影响


    2018年上杭才溪寿兴公王氏裔孙春季祭祖


    2017年武平、寻乌王氏丙一公裔孙春季祭祖


    2017年周田上营王氏春季祭典


    均德公简介


    关注武平王氏宗亲

    微信公众号:jdy9898

    投稿微信号:1895903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