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珍藏工艺品> 旅行电台 | 再聊徽州,徽派古村落有什么可看的?
  • 旅行电台 | 再聊徽州,徽派古村落有什么可看的?
  • 2022-06-03 14:03:26
  • 真实、有营养的旅行攻略在这里!

    上一期节目,跟大家聊了下为什么去婺源根本不用看油菜花。没有听节目的同学可以点击这个链接去补补课。

    旅行电台 | 聊聊徽州,油菜花只是婺源最肤浅的景色

    今天,跟大家聊聊徽州的古村落。

    中国有很多古村,而徽州的古村落无疑是最有水墨画风格的一个。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宏村西递这种在徽州大名鼎鼎的古村落。确实,如果你到徽州旅行,古村落是一定是重头戏。因为这里蕴含了大量的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的的沉淀。

    那到了古村,应该看什么?怎么看?

    徽派建筑

    古徽州大部分地区是山区,所以绝大多数人口都居住在大大小小的村庄当中。较大的村落一般都有比较长的历史,大部分可以追溯到宋朝甚至更早的时候。而保留较好的古村落,一般都有很多会派古建筑。

    徽州的形成是跟中原大家族的南迁息息相关的,他们把四合院的形式移植过来,而且创造性的把干栏和四合院有机结合,创造出了新型的天井厅堂楼居式民居。明弘历年间,徽州知府何歆为防范火灾,把岭南地区防台风的山墙推广到徽州建筑当中。至此,徽派建筑基本定型。

    从此,粉壁、黛瓦,马头墙,成为了徽派建筑最大的特色。

    我们今天看到的徽派建筑,基本都是建于清代。

    木、砖、石

    这是徽派建筑的主要原材料。因为地处山区,徽州人自古经商就做木材生意,所以木材的运用在本地的建筑当中也是最重要的。建筑一般以木架结构为主,木梁承重,砖、石、土砌墙。

    徽州“三雕”

    正因为木、砖、石在徽派建筑当中的运用,能工巧匠们创造出了富有古徽州地区特色的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 徽州“三雕”不仅仅是顺应徽派建筑的发展,而且与徽州的新安画派、徽派版画、篆刻,乃至徽派盆景等艺术相互借鉴,所以艺术水平很高。

    所以,大家去看古村落的建筑的时候就知道该看什么了。

    比如宅院里面的木制品:屏风、窗子、木柱,甚至日常用的床、桌、椅、文房用具等等等等,都会有徽派木雕的影子。

    而在马头墙的门楼位置,就能看到栩栩如生的砖雕了。因为现存的徽州古村落大都是清朝时期的建筑,而清朝时期徽州的砖雕非常丰富。近景远景,透视关系都能在雕刻里面看得到。

    不同于复杂多变的木雕和砖雕,石雕因为受雕刻材料本身的限制,多以动植物形象,祥瑞图案为主,不会呈现太多的故事性。石雕广泛用于祠堂台基,牌坊的梁柱等等。

    想完整体验“徽州三雕”,宏村的承志堂就是它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民间故宫”。

    依山傍水

    水墨画的场景有了粉壁黛瓦的徽派建筑,自然也少不了山水自然。几乎每个徽派古村都是依山傍水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宏村。

    宏村背山面水,而水圳、月沼和南湖构成的宏村的水系其实是古徽州人智慧的结晶。

    开凿水系其实是为了解决防火和用水问题。

    “水圳”其实是用石头砌成的人工水渠。水从村落西北的西溪河引入,村民们“凿圳数百丈”,2000多米长的水圳流经宏村的家家户户。

    水经过水圳,之后流进月沼。,是个半月形状。因为月沼的湖水很清静,加上四周环绕着整齐有序的徽派建筑,倒影在水里特别好看。

    在明朝万历年间以后,宏村的人口增长迅速,月沼的蓄水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用水需求了,所以大家又在村子的南部开挖南湖。南湖中间有一座石桥,连接着宏村和湖的对岸。这里已经俨然成为了当今宏村的名片。

    清朝汪承思就写过一首诗赞美南湖的风景:

    湖波潋滟接清溪,一雨浮空欲拍堤。
    同傍古梅咏久立,隔烟时有水禽啼。

    宏村的水系流向还是很明显的,从西北的西溪河通过水圳流经月沼,最终进入南湖。所以当你在宏村走迷路的时候,不妨看看水圳当中的水流向,逆流进村,顺流出村。

    其实除了宏村,几乎所有的徽州古村落都是依山傍水的。正应了那句描述徽州地形的话:

    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

    而这样的地质条件也形成了很多适应这类环境的植物。比如竹子。宏村附近的木坑竹海就因为《卧虎藏龙》曾经在那里取景而名声大噪。我对于竹子最后的怀念是一个竹筒杯。在汪口村游玩的时候,看到当地人有在现场把竹子做成杯子。因为想着那它喝茶可以带着竹子的清香,我买了一个带回北京。没想到回到北京没几天它就因为天气干燥,裂了。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啊。

    祠堂和宗族

    祠堂是徽州宗族社会的中心。在徽州古村里一般都会有至少一座宗祠。而说到宗祠,必须先说说徽州的宗族社会了。

    徽州宗族社会是由北方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迁入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社会当中,农业是社会的主导产业,所以农民一般很难离开土地,也就很难离开自己的家乡。这样以来,同样的群体在一个地方长期聚居生活,就形成聚族而居的生活状态。而世家大族迁徙到徽州的时候,往往是举族同迁。所以这样的家族在徽州定居之后,经历几代,几十代,就形成了很庞大的由共同祖先繁衍而来的宗族血缘群体。

    所以,一般每个村子都会有一个占绝对优势的同姓聚居群体。比如歙县的棠樾鲍氏、、潭渡黄氏等等。同族聚集使得徽州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

    族长是一个宗族的核心人物

    族长一般是一个宗族当中德高望重,有能力的人来担当。族长的责任和权力都很大,权威远远超过官府。族规家训的制定和执行、管理族产、修缮祠堂、对外交涉、赈灾恤贫、兴办教育等等事物,都要经过族长处理。康熙年间的休宁人赵吉士说过:

    千年之冢,不动一抔; 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

    可见在宗族制度之下,所有的社会秩序是多么的有条不紊。这种宗族制度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徽商的成功,徽州文化的形成,都与宗族制度息息相关。

    “孝为百行先”和“好男不看春,好女不看灯”

    徽州的宗族社会有着强烈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各种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明确规定。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孝”和“节”。不论何人,孝是一个基础的道德准则,而对于女子,三从四德,从一而终是最重要的品质。

    朱熹倡导的纂修家谱

    宋代大学者朱熹就是徽州人,他不仅为自己家族编纂了《婺源茶院朱氏世谱》,还大力宣扬修家谱的意义。

    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这句话就出自朱熹。所以,在宋元两朝,徽州家谱修纂非常活跃。而到明清时期,是徽州修纂家谱的高峰期。中国所有明代家谱当中,徽州占三分之二。现今不仅保留了大量丰富的徽州家谱,甚至还有《新安名族志》等这类整个府县级别的各姓的氏族志。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族产

    宗族的族产包含现金,粮食,建筑,土地。族产一般是通过祠堂向宗族里面的家庭征收小额的活动费用,日积月累就会变得很可观。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捐赠,因为徽州有大量有钱的商人。

    宗族对于族产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严禁典卖。所以积累下来非常丰厚的族产,用于举办宗族活动,兴办教育,赈灾扶贫等等,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宗祠是一个古村落里面最重要的建筑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一般重大的宗族活动都会在祠堂进行。宗族在建立祠堂的时候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到徽州的古村落,一定要去祠堂,因为这里是整个村落里面的精髓。

    徽州牌坊

    徽州是中国现存牌坊最多的地区。在明清时期,牌坊本身作为建筑入口大门的功能逐渐削弱,而它本身代表的文化意义在增强。

    徽州牌坊所立寓意有很多,忠、孝、节、义等等。但数量最大的,是与妇女有关的贞节牌坊。

    因为在徽州的宗族礼法当中,“孝”和“节”就是最重要的内容。所以妇女守寡,孝敬公婆甚至陪葬殉节的牌坊尤其之多。其实这是徽州宗族社会的一大落后之处:妇女地位的低下。,而这一个一个的贞节牌坊,变成了压垮她们的东西。

    鲍家花园

    在聊徽州古村落的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特殊的存在 - 鲍家花园。

    棠樾鲍家是一个大宗族,因为盐业生意发家,鲍家花园是鲍启运的私家花园。这座私人花园最大的特色就是盆景。在这里的游览真的是让我开了眼界,里面的盆景类型之多,样子之丰富让我叹为观止。各种大小,各种品类,各种观赏视角,我在园林当中一口气把所有的盆景都看了个遍。回头想想我在逛故宫的时候,都没想着把每个角落都逛遍。而这里的盆景却一直吸引着我,足见它的厉害。

    鲍家能建起这样一个私人花园绝非偶然。因为不仅要要有财力,还要有文化底蕴。下一期,我将跟大家聊一聊徽商,以及徽州的艺术和科学,看看徽州人是如何既有钱、又有文化。

    - END -



    如果喜欢本期的旅行电台,

    别忘了随手点赞,

    更欢迎分享,

    给你更多的朋友看到!


    最后欢迎大家点击并长按二维码关注哦~

    多多旅行MoreTravel
    点击查看更多旅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