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珍藏工艺品> 【作品选登】千缕珠光堪比鉴,百年历史犹沧桑
  • 【作品选登】千缕珠光堪比鉴,百年历史犹沧桑
  • 2020-08-02 11:30:43
  • “寻访风物遗迹,发现故乡历史”征文比赛初中组一等奖:

    千缕珠光堪比鉴,百年历史犹沧桑

    学校: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

    作者:方寅

    指导老师:林玮丹

    作者照片

    文稿



    千缕珠光堪比鉴,百年历史犹沧桑

    ——浅谈潮汕嵌瓷异彩纷呈的雕工艺术及其发展进程

    作品简介:本文选择从本地著名的存心善堂屋檐嵌瓷工艺入手,以小见大,通过时间线索简要叙述潮汕嵌瓷工艺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从北宋的初见雏形,明代的真正出现,清末的工艺成熟,民国时的艰难发展,建国后的新发展、,同时介绍了嵌瓷在潮汕周边地区的种类创新与发展。

    创新之处:本文通过参考文献著作、班刊、网络资料之余,还通过采访存心善堂负责人,来了解嵌瓷艺术的特点、地方特色和旅游价值以及嵌瓷作品的保护方法,增加了本文的参考价值,论证充分,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

     

    仲夏暑天,徜徉在存心善堂附近的小道上。倘若此时抬头仰望,除了湛蓝澄澈的天空,还会发现善堂屋檐上金光灿烂的嵌瓷,闪耀着历史的光泽,散放着无穷的魅力(如图一)。  

    (图一)

    存心善堂屋檐上的嵌瓷,历尽百年沧桑,依旧久不褪色,亮丽如新,仔细观赏,更觉嵌瓷风情,余韵悠长。顶部是传统的二龙戏珠,二龙相对,各显神威,金褐色龙身,龙鳞片片可数;中部和左右两侧则有《宝莲灯》《盗仙草》《郭子仪拜月》等,人物神态各异,动作逼真,亦有树木山石,鸟兽虫鱼,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据资料显示,老妈宫屋檐上的嵌瓷完工于清朝嘉庆年间,粗略计算,至今也有200多年历史,保留有今日的风韵,可见其技术含量之高,制作之精。

    一、文化悠久,源起潮汕

    嵌瓷俗称“克饶”、“贴饶”等,其工艺创自明(1572年)而盛于清,一直风行于寺庵庙宇、祠堂陵园的屋顶、檐前、门侧、墙壁和公共场所上,因其形象优美、富丽堂皇,任凭风吹雨打而颜色经久不变,而成为深受人人们的建筑装饰艺术,是潮汕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1]]。潮汕这一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区域,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风土民情和民间习俗,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带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嵌瓷工艺,作为潮汕三大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一,它是“以造型绘画为基础,运用剪裁的瓷片镶嵌在屋脊、檐下照壁的建筑装饰艺术”[[2]]。

    二、历代发展,始于明朝

    北宋苏东坡曾在《与吴子野书》中说:“岭外瓦屋,始于宋广平,自尔延及支郡,而潮尤盛,鱼鳞鸟翼……”,“鱼鳞鸟翼”是指屋顶瓦片像鱼鳞一样,两个屋角起翘,像是鸟翼。可见北宋的潮州民居已摆脱了单纯的遮风避雨,防寒祛暑的一般实用功能,开始讲究其式样美感了。以后,潮汕建祠堂之风逐渐兴盛起来,出现了“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局面,一些祠堂屋顶开始嵌贴简单的花卉装饰。

    明代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潮汕陶瓷生产发达,民间雕塑艺术也处在兴旺时期,开始出现用瓷片剪取后镶成各种画面贴于建筑物上,以后逐步发展为一个工艺美术品种。明代嵌瓷,总能反映出当时社会建筑的宏伟壮观、华丽奢侈,嵌瓷作品中,人物衣着鲜艳明丽,显得高贵典雅。

    清初康熙二十三年(1685)解除海禁,经济进一步恢复,至雍正、乾隆期间,潮汕一带经济繁荣,各村落常有祀神、游神庙会,纷纷着力建祠堂庙宇。正如《海阳县志》所说:“望族喜营屋宇,池台竹榭,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其“争夸壮丽”之一项,就是指有嵌瓷装饰[[3]]。清代嵌瓷艺术迅速发展,潮汕盖祠堂、庙宇和“驷马拖车”等大型住宅之风极盛,建筑物上的嵌瓷随处可见。如今,在潮汕地区,明代存留下来的嵌瓷工艺品不多,且遭到不少破坏,而清代的嵌瓷,特别是清代中后期,瓷器作坊在前人的基础上,专门为嵌瓷艺人烧制了一种低温瓷碗,色彩浓艳,颜色经久不褪,保存尚为完好。

    清末清末时期,潮汕嵌瓷工艺已十分娴熟。存心善堂便是最好的例子。仅仅装饰在存心善堂屋脊正面的嵌瓷,便大有来头。它们是著名的嵌瓷名家普宁人何翔云所作。据传清光绪25年(1899年),汕头兴建存心善堂,潮汕各地的嵌瓷名家都得到邀请,前往斗工竞艺,一时间这里能人汇聚,成了一个大擂台,当时有名的非吴丹成和陈武莫属,不过那时陈武年事已高,他的得意弟子何翔云就在师傅的指导下,挑起了大梁,没想到年仅19岁的何翔云竟然一战成名,他别出心裁地在屋脊嵌出了他的成名作,《双凤朝牡丹》,当完宫之日揭开幕布一看,观者无不为之倾倒,就连对手吴丹成都赞赏不已,不过吴丹成并没有服输,强大的对手反而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后来吴丹成经过三个月的呕心沥血,在另一座屋顶上塑出了他的代表作,《双龙戏宝》,两件作品各有特色又互相辉映,是潮汕嵌瓷的经典之作,[4]]。但清代,也成了潮汕嵌瓷制作的鼎盛时期。

    :1922年8月2日,潮汕沿海各地遭受数十年未遇的强台风袭击,暴雨倾盆,海水倒灌,沿海堤围崩决殆尽。台风肆虐,汕头各个祠堂、庙宇屋顶上的嵌瓷被摧毁,损失极重。经过嵌瓷艺人几年的努力,汕头又焕发出崭新的气象,而嵌瓷也得到修缮。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国难当头,嵌瓷艺术虽受到影响,但颜色、形态改变不大,依然得到传承,这一时期的嵌瓷艺术品较少,且都是地方制作,流传不广。

    建国以后1950年以后,新中国成立,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康,嵌瓷艺术开始有了新的发展。汕头嵌瓷艺人开始尝试制作供陈设观赏的“嵌瓷屏画”,可以陈放在室内,而不仅仅局限在房顶、屋檐上。在设计上,还增加了填色描金的环节,缀上玻璃珠、胶片,嵌瓷艺术品愈显光彩夺目。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历代嵌瓷藏品中,所占比例最大,且均是出自普宁县民间艺人之手。例如1951年,普宁嵌瓷艺人许梅洲、陈云龙、陈文江、钟玉俊、陈如逊、黄启藉等,组成嵌瓷艺术研究组,创作了《方十三罪行录》嵌瓷群雕,并收藏在馆。

    自1962年始,潮汕的嵌瓷屏画成为一种特种民间工艺品,送到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吸引了不少外商的注意,先后有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日本和香港、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前来交易。

    嵌瓷艺术发展到这里,已经是一波三折,过程起起落落。按照上世纪60年代嵌瓷艺术的发展,原本很有可能重新达到盛行顶峰。不料,1966年,,就粗暴地打断了这一切,汕头埠的各座祠堂、庙宇的嵌瓷成为“”的目标,因而被破除殆尽,今日重新观赏老妈宫、存心善堂、关帝庙屋顶上的嵌瓷,均是当年遭到严重破坏后重新修缮而来的。此时此刻,便似乎也觉得那风光无限的嵌瓷也留下了一些历史风霜经历过后的痕迹,与潮汕历史相融了,静静地诉说着历史风云。嵌瓷艺人被批斗,嵌瓷艺术品被毁,,并不能阻止嵌瓷艺人停止创作。

    改革开放以后,嵌瓷艺人恢复了创作自由,潮汕嵌瓷艺人多以单件的工艺欣赏品为主,镶嵌精工,技术含量高。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普宁嵌瓷多是以单件的工艺欣赏品为主的,镶嵌精工,技术较高。这个时期的嵌瓷,表现手法是由艺人随意创作,或制圆身,或来浮嵌和平嵌[[5]]。

    三、绵延不绝,趋向内涵

    1975年,原普宁县工艺厂工艺美术师王春潮制作了以鸡为表现题材的《鸡菊图》嵌瓷。在这件作品中,草地上的两只雄伟壮健的公鸡与两只雍容温存的母鸡,姿态各异,色彩斑斓,一只公鸡气势凛凛,昂首于中心位置,从冠、肉垂、尾羽,到复羽、翅等红、黑、白、黄、紫各种颜色相间,色泽鲜艳,它正注视着前面的同伴,右侧羽毛黄中透白的公鸡,与另一只羽毛黑白交错的母鸡在争啄一只青蚱蜢,互不相让,左侧的母鸡不想参与争抢,转身离开,又回过头一看。这四只鸡顾盼呼应,神气活现,合乎自然,又形神兼备,连鸡冠、鸡眼、鸡肉垂,鸡喙、鸡脚、鸡爪都刻划入微,尽显鸡的风姿神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图二)。众所周知,在我国,鸡不仅是喜庆吉祥的象征物,也寓意辟邪除恶。《花镜》封鸡为“德禽”,认为它“雄能角胜,目能辟邪,其鸣也知时刻,其栖也知阴晴。”由此可见,王春潮作此嵌瓷应该也是大有深意。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嵌瓷工艺的风格、寓意都具有较大影响,嵌瓷艺人的作品趋向内涵化。

    (图二)

    建国后,嵌瓷经历过一段低潮期,改革开放后勃发新的生机,广东工艺美术大师卢芝高认为,政府的推动起到很大的影响。

    “嵌瓷作为乡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她是深得人心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经济因素的影响,她可能处于低潮,但并不影响其在人们心目中真正的分量和地位。一旦这些不利因素消减,加上政府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她就能有力地复兴起来”,卢芝高表示。

    四、历久弥新,绽放光芒

    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里,嵌瓷工艺在不断发展,如今,潮汕嵌瓷虽然由于材料、技巧、造价等原因还未能像潮州木雕那样走进千家万户里,为人们的家里添上些许光彩。但它依然不断进步,甚至走进世界,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发扬潮汕特色。在世界的舞台上,潮汕嵌瓷好评如潮,获得了无数大奖,2008年,大寮嵌瓷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九龙壁设计制作者,嵌瓷项目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许少雄在存心善堂前制作了这一整幅嵌瓷九龙壁,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九条龙以“高浮嵌手法”制成,最高的部分突出壁面达26厘米,立体感强,视觉效果极佳。九条龙中的每一条龙从头到尾都长5.6米,龙腹最宽处是34厘米,龙尾最窄为16厘米,龙头所有的细部,躯干的背鳍、龙衣、龙鳞、腹甲,龙腿、龙爪,肘毛、火焰披毛、尾鳍等,在塑坯的基础上,全部是由手工钳剪出不同形状的瓷片,然后用纸灰加红糖水粘瓷片,自里到表叠接嵌贴上去的,突显了“嵌”的功夫,更突显了潮汕人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如图三、四)

    (图三)[[6]]

    (图四)

    可见,当今的嵌瓷艺术,已不单是一个地方的工艺品种,不再是“住”在屋顶上的文化,它开始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美丽、更加独特,潮汕嵌瓷随着潮籍华侨的足迹漂洋过海,名扬海内外。行销欧美及日本、泰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五、异彩纷呈,独味潮汕

    嵌瓷发展至今,潮阳、饶平等潮汕周边地区地都分别有嵌瓷艺术的身影,民间艺术家、民间艺人在原来嵌瓷的基础上研究创新,出现了许多嵌瓷新品。按照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嵌瓷挂屏:由嵌瓷制成,独立成幅的艺术品,多为大厅堂装饰之用,题材较为广泛。

    (图五)

    (图六)

    人物、动物、生活用品群雕:人物的大多为神灵、文官、武官,动物的则有自然动物、吉祥物,日常用具通常是花篮、炉甁,嵌瓷艺术家卢芝高的嵌瓷群雕《十八贯》、《戏秋香》在2013年文博会亮相,获得大奖。

    建筑:屋脊嵌瓷、墙头嵌瓷、檐头嵌瓷、龙虎井嵌瓷等。

    六、结语

    嵌瓷文化有当今的发展,与当今的社会稳定和谐有着极大的关联。由此可见,在一件故乡风物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当地的历史背景总能对此风物的种种改变作出影响。国安民泰,则风物愈丰美;国腐民败,则风物愈清简。

    今日,正是潮汕嵌瓷文化日趋鼎盛之时,愿潮汕嵌瓷这一经久不衰的建筑艺术,再如旭日东升,照遍潮汕大地。

     

    指导教师林玮丹点评:

        本次学生活动能够围绕主题开展选题、研究和撰写工作,以本地著名的存心善堂作为切入点展开对嵌瓷工艺的探究,做到以小见大。所选题材“嵌瓷工艺”属于代表地方特色的风物,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并且对所引用的材料均标注出处,格式规范。其中配合手绘作品、拍摄图像等使得最终呈现的征文作品饱满丰富。而最大的亮点在于,除了参考文献著作、班刊、网络资料之余,还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通过对存心善堂负责人进行采访(附采访视频),来展现嵌瓷艺术的特点、地方特色和旅游价值以及嵌瓷作品的保护方法,有效挖掘史料,增加了本文的参考价值,论证充分,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



    [[1]]卢继定:潮汕老百业,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版,152页

    [[2]]秋栗:《潮汕嵌瓷:绽放在屋檐上的艺术》,《黄金时代(学生族)》2012年第11期。

    [[3]]郑振强:《潮汕嵌瓷——屋顶上的斑斓世界》,中国新闻网2014年7月1日

    [[4]]吴晓靓编:潮汕工艺寻踪,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版,69页。

    [[5]]陈福香:《用于新建筑上的嵌瓷大幅减少,传承面临新生代后继乏人困局》,《新快报》2013年9月1日版。

    [[6]]引自网站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71006996333043&wfr=spider&for=pc

    附录


    采访存心善堂负责人视频




    手绘故乡


    编辑:聿怀初级中学 杨思佳



    下期预告:

    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潮汕剪纸的起源与发展浅谈


          历史微课堂是个分享与交流的平台,我们诚邀各路英雄豪杰一起切磋论史,将您的教学武功发扬光大,造福全市初中历史同仁!

          来稿请联系小编,微信号:yangsijia1231

    汕头市初中历史工作室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