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珍藏工艺品> 晋祠
  • 晋祠
  • 2022-03-21 14:18:09
  •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相传始建于北魏前,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北宋天圣年间重修时将唐叔虞祠堂迁于北侧,其母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形成今日格局。晋国宗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到晋祠主要看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观三绝,看三宝,赏三匾。


    晋祠三宝:

    一是圣母殿--是现存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

    全寺的主殿,是为唐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建,建于北宋天圣年间,重建于1102年。大殿位于中轴线的末端,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左有善利泉,右有难老泉,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殿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近方形。殿身五间,副阶周匝,为中国现存宋代建筑最早的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角柱显著升起,形成飞檐。殿顶黄绿琉璃相加,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殿前檐柱上雕盘龙雕于1087年(宋元祐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八条盘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圣母殿是现存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二是鱼沼飞梁: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为晋水第二泉源。古人以方为沼,圆形为池,因此池是方形,池中又多鱼,故名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古人有飞梁石磴,陵跨水道之说法,故曰飞梁。沼上架十字飞梁,下由18根八角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下斜如翼,翩翩欲飞。飞梁,最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已经建成,现在我们看到的鱼沼飞梁是宋代的遗存,距今也有900多年的历史。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有极高的价值。


    三是献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建于1168年(金大定八年),1594年(明万历二十年)重修,原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不弱不费。前檐明间敞门,四周槛墙,上至直棂栅栏。四角结构合理,坚固耐久,店内敞朗,外观稳固而舒展。

    晋祠三绝

    一是周柏唐槐:

    参天古树周柏,老枝纵横,盘根错节,位于圣母殿左侧,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左右两株,同年所植,故称齐年古柏。一株为东岳寺西南的长龄柏,高1516米,干粗2米余,形似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可惜有一株在清朝道光年间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横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侧。晋祠古木众多。树龄最长、最负盛名的是植于周代的两棵柏树与汉、隋、唐的三株槐树。


    二是宋代彩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圣母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 

     

    三是难老泉:

    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期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常年水温保持在 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 

    难老泉在1994年终于老去了,是因为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和煤炭资源造成的,现在喷涌出的水是靠水泵形成的。


    晋祠三匾: 

    在晋祠,民间有“晋祠庙里三面牌,难老、对越、水镜台”之说。书法界名家评说,傅山“难老”是神奇之笔,杨二酉“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高应元“对越”是雄伟之笔。


       一是“难老”:难老泉亭中匾额甚多,其中以明末清初傅山所题“难老”匾最为著名,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二是“对越”: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明代万历四年。不仅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玲珑,彩绘鲜艳,极富观瞻价值。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到:“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这就是有“雄伟之笔”美誉的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的“对越”二字。“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恩德”,此处应是一语双关,既指报答宣扬母德高尚,也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 

     

     三是“水镜台”:水镜台位于中轴线最前端,始建于明朝。初来晋祠的游览者,会将水镜台的背面(正对大门的一面)误认为是正面,其实绕过去一看就明白,这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水镜台是经过多朝的增建,才形成现在殿、台、楼、阁四种融合的风格。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背面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正面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

        “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故曰“水镜”。


    另外:金人台

         金人台上的四个角各铸有一个铁人,每个铁人高约两米,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这一尊铜像也有“太原守护神”的美称,是晋祠内塑像精品之一。

    这里还有一个三七开的传说:据说为了分配水源,两个村子决定从油锅里取铜钱决定分配比例,有一个人从中取出7个铜钱,另一个村的人取出三个,于是水分为两道,一为七,一为三。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置身于晋祠,你不能不为古人的匠心独具而赞叹,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有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在树影婆娑,泉流映带之间,它将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