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联盟新闻> 中华老工艺
  • 中华老工艺
  • 2021-03-03 08:27:55
  • 文化是传统与当代的纽带,

    向世界展现东方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追求;

    复兴是在不远的未来,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文化,复兴,是对过去的尊重,

    以深刻的省思能力和坚定的使命感,

    与各界同道人一起,向当代人们的精神追求提供了一个追寻的理由。

    今天,

    手工制品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乃是因为对手工艺的价值和意义的评判被当下的逻辑和术语所决定。

    我们也许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

    手工艺衰落和逐渐消逝的主要原因,

    在于文明的更迭带来的生活和生存方式的改变,

    以及由之而来的一系列观念上的变化。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们在寻求效益和便利的道路上不计后果地一路狂奔,

    灵魂已经远远跟不上欲望的脚步。

    同时,我们也看到,

    这种疯狂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遭到另一部分群体的反抗,

    这种反抗的力量正在汇聚和壮大。

    传统手工艺是“民艺复兴”重要板块的切片,

    呈现给大家一片繁荣的场面。

    此外,

    中国各地也都在民艺复兴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

    有很好的成绩。

    ◤华东地区◢

    1.「锔碗

    因为对“百姓日用文化”的推崇,泰州百工富集。

    以锔碗锔锅为代表的老行当,

    依然保留至今。

    “锔活”也分粗细,“细活”指的就是‘锔活秀’,

    据说,锔匠这行当与清朝八旗子弟有关。

    当年京城里的八旗子弟喜欢赏花弄鸟、玩瓷藏玉,

    一旦家藏的珍贵紫砂壶失手碰裂,便找人设法修补,

    修补的人独具匠心,利用裂纹的走向,

    用金、银、铜锔钉锔出一枝梅或几朵桃花。

    2.「刺绣

    苏绣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

    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

    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

    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

    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

    地方特色浓郁。

    3.「纺线织布

    最初的纺纱和有序的织造大约始于6000年前:

    人们开始使用梭来穿插纺成较长的纱线,织成梭织类织物;

    借助棒,钩,针等牵引纱线穿绕,编成针织类织物;

    利用碱性物质使动物皮毛产生毡缩,做成无纺织物类的毛毡。

    目前南通部分地区仍保留这种传统的技法。

    2010年10月,

    上海姑娘白略邀请摄影师向原一同开始江南手织布田野调查,

    陆陆续续为期两年,

    走访了松江、青浦、崇明、平湖等地。

    他们共整理出三百多张图片,

    收集了三千多匹土布,

    并将用这些材料做进一步的设计开发和研究利用。

    4.「云彩泥窑

    绞胎陶艺发源于唐而兴于宋,

    陶面花纹由两种不同色泽的泥料交织而成,

    因技艺繁复曾一度失传。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峡致力于绞胎技艺的研究,成功将其复原。

    其子杨帆在上海成立品牌“彩泥窑”,

    聚集了一批年轻力量,于2012年起推出“百壶计划”,

    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古老的绞胎技艺。

    5.「油纸伞

    油纸伞是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

    杭州是江南水乡,四季雨水众多,竹木资源丰富。

    作为古代重要雨具的油纸伞在杭州已有230余年的制作历史。

    据查,杭州最早油纸伞店是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的。

    当时杭州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大红伞等多个品种,

    是杭州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备雨具。

    珠江三角

    6.「 活字印刷 」

    如今,

    当现代印刷业和电子文本成为新的知识传播手段,

    古老的雕版、木活字印刷却还在福建的乡村工匠手里默默传承。

    它们的存在已成为一种传统信仰的符号,

    并转化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功能。

    从建阳到宁化再到连城四堡,

    福建的古代印刷文化遗迹与遗存散落民间。

    有心人捡拾起珍贵的古雕版珍藏;

    传承者继续精雕木活字承载墨香,翻印族谱;

    作坊老师傅依旧遵循古法日复一日,完成着连史纸的制作;

    创新者则将古代印刷术焕发了生命,

    以新的出版形式和文创产业相结合,

    探索古老印刷业的新出路。

    7.「 木雕工艺 」

    东阳木雕(Dongyang woodcarving)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

    因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

    "东阳木雕"与"青田石雕""黄杨木雕"并称"浙江三雕"。

    但是,近二十年来,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木雕不再用来装饰现代建筑,

    东阳木雕娴熟而精湛的手工技艺、

    巧妙而灵动的构思和丰富的传统内涵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环境,

    逐渐走向衰落。

    8.「 篆刻印章 」

    福建地区中南部

    篆刻艺术,

    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

    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

    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

    一方印中,

    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

    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9.「 牙雕 」

    牙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汉族民间工艺美术。

    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

    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玉石媲美,

    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

    而象牙雕刻艺术品,

    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倍受收藏家珍爱,

    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

    目前牙雕制作为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个主要地区。

    10.「 佛山剪纸 」

    佛山剪纸是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

    在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

    其风格金碧辉煌、苍劲古拙,结构雄伟奔放,

    用色夸张富丽,以剪、刻、凿、印、写、衬等技艺并用,

    材料和表现手法巧妙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由于制作方法的差异,

    大致可分为纯色剪纸,铜衬料、例写料、纸写料、金花、银写料等几种。

    其作品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或在特制的铜箔、银箔上剪、刻而成。

    华北地区

    11.「鬃人

    鬃人是北京市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始。

    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鬃人早先服装用纸剪成,所绘花纹简单粗犷。

    至后来,改用绢、绸、缎制裁服装,并对彩绘刻意求工。

    传至白大成先生后,

    对旧工艺进行了进一步革新,

    使其受震后舞动的更加灵巧。

    鬃人的一般规格是17~18厘米高,

    完成一个鬃人需要60多道工序。

    12.「毛猴

    毛猴是老北京的一种民间工艺品,

    因其形象憨态可掬,很受人们的喜爱。

    而在现在的北京城,懂毛猴制作的人也只有三四位,

    因此,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不知毛猴为何物。

    毛猴主要是用蝉蜕、辛夷(玉兰花凋谢后留下的毛绒状物)、

    白芨、木通这四味中药为材料做成。

    毛猴工艺品的题材主要是模拟人的动作和生活场景,

    反应市井生活,民俗为多。

    以物代猴,以猴代人,惟妙惟俏。

    13.「漆雕

    雕漆又称漆雕,

    跟牙雕、玉雕、景泰蓝一起,

    并称为北京工艺美术的”四大明旦”。

    同时,

    北京漆雕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齐名,

    又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早在明初,漆雕就扬名于世界。

    但到了清光绪以后,

    全世界就只有北京还在生产这种漆雕工艺品。

    14.「木版年画

    春联、年画、鞭炮是春节中不可缺少的三样东西,

    尤其是年画。

    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

    年画带着吉祥美好的祝福,

    走进千家万户,给新年增加好欢乐。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

    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年画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熟视无睹,

    从20世纪后期开始,整个中国年画走向衰落。

    天津杨柳青、山东年画

    15.「风筝

    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汉族传统手工艺珍品,

    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潍坊又称潍都,鸢都,

    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潍坊风筝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

    潍坊风筝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

    产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

    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娱乐品。

    ◤西南地区◢

    16.青红染

    青红染由黎民伟在2014年3月创办,

    致力于传统染织工艺的传承与再创造。

    青红染成员深入西南深山多个少数民族村寨,

    学习传统染织技艺,并坚持“以用为美”的原则,

    将学来的技艺用于日常用品的设计与制作,

    为当代人创造出自然健康的生活用品。

    17.打草鞋

    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

    可算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

    它最早的名字叫“扉”,

    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

    草鞋的编织材料各种各样,

    有稻草,有麦秸,玉米秸,

    东北有乌拉草,鞋有系绳的,也有拖鞋。

    草鞋是中国山区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

    穿着普遍,相沿成习。

    无论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

    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狩猎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

    浙江永嘉和西南中部地区

    18.蓝染印花

    西南中南部地区

    • 蓝夹缬的印染工艺非常繁复,

    • 从植物染料采摘、制靛青、到布匹的印染、图案压模,

    • 每道工序都需手工操作。


    • 加上这门技艺通常“传男不传女”且制作流程费时复杂。

    • 将木棒上的坯布按顺序逐一排于十七片花版间


    • 在垒起来的过程中,

    • 陈师傅屏息凝神地轻移花版,

    • 使之一一对齐,分毫不得有差。

    19.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

    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

    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

    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

    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富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

    20.羌绣

    “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之一,

    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保护工程,

    旨在发动灾区妇女从事羌绣手工劳动,

    鼓励和帮助其就业,同时对羌绣文化进行保护。

    项目由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负责实施,壹基金支持。

    其品牌“一针一线”让古老羌绣绽放出了惊人的时代美和生命力。

    ◤台湾地区◢

    21.「 三峡染工」

    三峡地区曾经是北台湾的蓝染业重镇,

    但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

    。。近年地方文化人士在自发的社区营造组织三角涌文化协进会的推动下重新发掘蓝染工艺,并成立“三峡染工坊”,通过社区妈妈的力量开创社区产业,推动地方政府举办“三峡蓝染节”,在全台湾打响名号,让百年蓝染找到了新生命。

    22.「 造纸」

    广兴纸寮于1965年创立,20世纪80年代受机器造纸的冲击,

    埔里在三十年里消失了四十家手工纸厂。

    广兴纸寮为生存求变,开放厂房让游人参观国宝级师傅手艺,进行产品文创化的开发,并开办埔里纸产业文化馆,设立“台湾纸基因库”,凸显手工纸的文化价值,让造纸手工业提升为文化事业。

    23.「 烧窑」

    三和瓦窑是南台湾唯一一家仍在运作的传统瓦窑工厂。

    砖瓦建材式微,传统瓦窑走入历史,

    但创业百年的三和瓦窑,却在第四代传承人李俊宏的带领下,

    成功转向文创产业,尝试走民艺生活化路线,

    并结合休闲业发展观光工厂,

    推出“一日砖情游”等活动,创造了瓦窑业的新生命。

    24.「 藤编」

    云南腾冲是闻名遐尔的"藤编之乡",

    这门手艺在台湾中部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此地盛产藤条,其质地坚韧、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

    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古往今来销路旺畅。

    25.「 手工扇」

    手工扇漂洋过海从大陆来到了台湾,

    也正是因为台湾文创的兴起,

    为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命。

    希望未来,这个版图能越来越大,

    让我们民间艺术展现它们更大的魅力。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点击关注:古玩收藏。

    古玩古董交流交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