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联盟新闻> 【潮汕文化大观】 潮州雕刻艺术
  • 【潮汕文化大观】 潮州雕刻艺术
  • 2021-10-23 14:19:07
  • 雕刻是一种民间重要的工艺。潮汕民间雕刻主要有木雕、石雕、玉雕、竹雕、贝雕等。

    潮州木雕:中国民间两大著名木雕之一

    在潮州市义安路有一座规模大,气派十足的祠堂,它就是著名的已略黄公祠。这是一座已有120多年的老祠堂,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建筑物。这座祠堂之所以这样出名,重要的原因就是祠堂内的木雕装饰十分华丽,技术高超,内容丰富多彩。龙、凤、狮等祥瑞动物,形象逼真;“铜雀台”、“张羽煮海”、“水漫金山”等戏曲传奇、民间故事尽享风采;“韩江丽景”栩栩如生。整座祠堂金碧辉煌,被誉称为“潮州木雕第一绝”。许多游客,特别是华侨、外国友人都竖起大拇指,连声喝彩。

    潮州木雕是一种著名的民间雕刻艺术,主要流行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莲上村、西都村,以及饶平、汕头、潮阳、揭阳、普宁、陆丰等县市和福建东南部沿海一带,总称“潮州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并称中国民间两大著名木雕。

    潮州木雕作品经过雕刻之后,外表还要涂上亮金漆,以显得金碧辉煌,并在其耀目的光彩中取得了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所以叫“金漆木雕”。

    潮州木雕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花鸟虫鱼、四季果品、江海水族、珍禽瑞兽,也有民间神话传说、古代戏曲。

    潮州木雕被广泛应用于祠堂、庙宇、建筑物的门窗、匾额、承柱、藻井以及家用器物上的屏风、几桌、床炕、茶橱、宣炉罩等;潮汕民俗中迎神赛会、祭祀祖先的神龛、神轿、烛台、挂屏等也都用潮州木雕装饰。

    潮州木雕技术有浮雕、通雕、圆雕等三种。纤丽精巧、风格细致、造型生动、金碧辉煌、富丽堂皇是潮州木雕的艺术特征。

    潮州开元寺的木雕装饰、潮阳谷饶梅祖家祠与揭阳关帝庙的藻井木雕、揭西棉湖永昌祖庙天井雕刻、饶平三饶黄氏祠堂拜亭梁枋雕饰等,都是潮州木雕的代表作,是非常具有艺术价值的木雕精品。其实,潮州木雕几乎在潮汕人每个家庭都可以看到。旧时逢年过节做粿用的粿印,就是一件造型完美的木雕。

    著名潮州木雕艺术家张鉴轩、陈舜羌的木雕作品《蟹篓》,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造型艺术展览会上展出,技惊天下,荣获铜质奖章;1962年,潮州木雕艺人集体设计制作的两件大型金漆木雕《雉鸡梅雀图》、《鱼虾海味图》,;1979年,李水棕、叶锡永的《龙虾蟹篓》参加了全中国工艺美术展览;1982年,汕头市木雕厂为广州东方宾馆制作的总面积54平方米的巨型挂屏《大观园庆元宵》,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金木雕屏;秦宪生设计的《法界源流图》全长38米,获1999年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林致远为新加坡佛寺建造大佛龛木雕工程8座;杨坚平为泰国佛寺紫真阁承建设计雕刻工程,大获成功。

    潮州市著名艺人卢进文精心创作的潮州木雕《吉祥奥运图》,长、宽均为1.8米,上面镂空雕刻鸟巢和奥运标志,配以龙擎火炬、凤叼如意、双狮滚球、麒麟献瑞以及福娃、和平鸽等图案,气氛喜庆热闹,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礼之作,轰动海内外。

    潮州市著名木雕大师李得浓先生创制的《风生水起》、《菊留秋色》、《悦归》、《喜上眉雀》、《五阳开泰》和《九如集庆》六件作品,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一亮相,立即引起海内外游客的惊叹。

    如今,潮州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潮州木雕传统工艺培训班,努力培养潮州木雕传统工艺传承人。

    2006年,潮州木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汕石雕: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艺术

    潮汕石雕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被广泛地应用于祠堂、庙宇、民居,主要有石牌坊、石狮、石像、柱头等,以石狮最著名。

    潮汕石雕以花岗岩为材料,铁锤、凿子为工具,从大到小,从外到内,从粗到细,层层遍遍,精雕细刻,通过各种艺术处理,作出立体雕、浮雕、线雕、影雕等,作品以造型优美,形神生动,气质浑厚,古朴庄严为特点而闻名于世。

    潮汕石雕有许多传世精品,名闻遐迩,饮誉海内外。

    清朝末年,海阳县(今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砂乡旅居新加波华侨陈旭年先生在家乡耗资26万银元,用14年建造的从熙公祠,气势宏伟,精致高雅。其中石刻艺术最突出的是凹肚门楼“仕农工商”、“渔樵耕读”两幅石刻,工艺精湛,令人惊叹。在这两块80×120厘米的石屏内,采用透雕和浮雕的形式,分别刻着26和24个古朴生动人物,其布局采取S形构图,利用山水树木做为构成元素,通过巧妙的穿插和经营,将他们处理得疏密有致,井井有条而又各具神采。由于直接取自民间生活场景,原汤原汁地反映当时潮汕人各个阶层的生活习俗,雕工精细,巧夺天工,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特别是耕读图中牧童拉紧的牛索,长10厘米,粗仅2毫米,却股络清晰,穿过牛鼻那一段,弯曲自如,十分逼真。据说这截牛绳屡刻屡断,使整幅石雕挂屏前功尽弃,先后有三位艺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后有位小徒弟想出用酸杨桃汁浸透石板,改变石料的脆性,才使镂空雕出,成为绝世佳品。潮汕民间熟知的故事“一条牛索气死三个师父”就是这样得来的。

    潮汕石雕的代表作还有普宁洪阳德安里的石花屏、揭阳榕城周厝祠的壁屏、潮阳谷饶镇深洋村的梅祖祠石雕等。潮阳贵屿镇泗美村被誉为“石刻之乡”。

    潮汕石雕艺人的代表人物,有老一辈的黄立坤、庄荣业和新一代的袁乐昌、林任强、詹益盛等。黄立坤的石雕作品有孙中山、、。庄荣业及其子庄仕南雕刻的立通石雕“龙虾蟹篓”,被选为纪念堂装饰品。袁乐昌是新生代潮汕石雕代表人物,香港荃湾华人永久墓园《西天极乐园》、泰国淡浮院的《八仙过海》、《王母献寿》等是他的石雕代表作。汕头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林任强和詹益盛大胆尝试,将石雕同家庭陈设摆件、挂件结合起来,使潮汕石雕艺术融入家庭生活。他们合作的《海洋三宝》,参加“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展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创意奖金奖。

    2015年8月2日,加拿大魁北克省哈灵顿市三宝山举行隆重的巨型乘龙观音石雕像安坐典礼。雕像使用中国上等粉红花岗岩,高16.9米,连同座台共21米,相当于7层楼高,重约360吨,是由詹益盛及其团队历时2年精雕而成。

    观音菩萨手持柳枝和甘露水瓶,站在一条宽10.9米的巨龙身上,栩栩如生。这尊来自中国汕头的乘龙观音石雕像,沿袭了潮汕石雕大气而又细腻传神的艺术风格,是鲜活潮汕文化的符号;既透出潮汕大地山山水水的灵气,浓缩着潮汕人勇敢拼搏的精神面貌,又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集合了多个中国文化元素,是中国石雕工艺的精华,成为加拿大乃至北美的标志性艺术雕塑。

    潮汕贝雕:深受海内外潮人喜爱的工艺品

    贝雕,也称贝贴、嵌贝,是利用贝壳加工为用品或装饰品的工艺名称。贝壳的天然色彩、纹理、形状与意趣,古时曾作为货币使用。

    潮汕滨江临海,有丰富的贝壳资源。潮汕人在古代就用贝壳组缀成装饰品,渔民用贝壳挂在胸前作辟邪物,妇女儿童用贝壳作为项链、手链和头饰品;在生活用具和住处点缀上,用螺壳作匙、作烟灰缸、作水瓢,用牡蛎壳堆砌为假山,用日月明壳、汗罗壳、牡蛎壳组拼为图案,如松树、花瓶、飞禽走兽等作为建筑装饰。近代人更精明地利用贝壳磨制成花瓣、图纹,镶嵌在家具和乐器上,既装饰,也以“宝贝驱邪”的意念,将其组拼象征吉祥如意的花篮、寿桃、小鸟栖息枝头等图样,在每年的游神赛会上供欣赏。

    潮阳的海门,惠来惠城、靖海、隆江以及海陆丰的甲子、碣石、遮浪等城镇,是有名的贝雕工艺制作基地。

    天然色彩和形状的贝壳,经艺人利用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加工成手工艺术品,富有天然情趣。由于吸取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和风格,融合了潮汕民间传统的木雕、石雕、剪纸等工艺美术品种的技法,20世纪60年代以来,潮汕贝雕制品空前发展,形成较具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产品曾远销世界各地,有不少作品在全国及省级工艺展获奖,如惠来县制作的贝雕挂屏《松鹤图》、《祖国万岁》;海门贝雕厂生产的贝雕博古挂屏《富贵延年》等。

    潮汕玉雕:驰名海内外的工艺品

    玉是人们喜欢的装饰品与收藏品。玉手环、玉手镯、玉佩等首饰,经常为民间男女佩戴以及装饰用,象征吉祥、如意或辟邪,深受海外侨胞欢迎。

    “玉不琢不成器”,这句古话说的是玉作为一种精美的工艺品是琢出来的。潮汕没有出产玉石,但玉器工艺早已传名。明朝时,潮州有一条长达数百米的大街,被人称为“玉器街”,这说明玉雕在潮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潮州、汕头、揭阳、潮阳等地的玉雕工艺较有名

    潮汕玉雕融合了潮州木雕、潮汕石雕、潮绣等手法工艺的精华,突出“奇”、“巧”、“精”、“特”,产品主要有手环、手镯、介面、翠玉佩、翠玉牌、紫色观音、紫色珠链、白玉寿星、白玉如意、狮子印章、望子成龙佩、双龙夺宝佩、福海寿山摆件等2000多种款式。

        说到潮汕玉雕,人们都会把目光投向揭阳阳美村。现在的阳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翡翠精品雕刻示范基地,先后荣获“亚洲玉都”、“中国玉都”称号。

    阳美玉器以其选料精良、设计造型典雅、款式繁多、加工细腻、雕刻精堪而驰名海内外。“阳美玉器,堪称一绝。象这样规模集中,工艺精堪,品种齐全的玉器专业村,在东南亚一带也极为罕见。”这是国际著名珠宝商的赞誉。

    2008年6月,阳美翡翠玉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揭阳的林潮明、林应藩、夏御鑫;汕头的袁乐昌、陈升阳、黄荣浩;潮州的洪兆鑫、杨绍武、郑子平等,都是潮汕玉雕工艺的领军人物。

    著名的潮汕玉雕工艺品主要有《八仙过海》、《仙姬送子》、《天女散花》、《日出》、《玉石寿桃》、《999大寿桃》、《龙凤船》、《荷塘春色》等

     

    (该文摘自由陈友义编著的社科普及读物《潮汕历史文化小丛书——潮汕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