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珍藏工艺品> 隐藏在浦江山里的民国老建筑,你都去过吗?
  • 隐藏在浦江山里的民国老建筑,你都去过吗?
  • 2022-07-28 07:53:27
  • 每个人多少都有一些民国情怀

    只是关于民国的想象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模样

    是留声机里蜜意甜歌

    还是是青砖黛瓦繁华风情

    在浦江的西部山区几个村落里

    穿行其间

    总能重拾民国想象

    是大街小巷中存留的昔日光阴

    是登临楼里传出的传奇故事

    于是

    在诗意的初冬

    手持相机

    开始了一次穿越之行

    并邂逅了那一抹民国风情

            位于浦江县西北部的杭坪镇石宅村,座落在壶源江源头双溪的(曹源溪和东岭溪)的汇合处,东面可远眺仙华山,村南以黄壁山为屏,西北面群山层叠,村居以船形为基状,寓意一帆风顺,为宜居之地。

            再往西行的东岭村,同样群山环抱,中间一马平川,素有“桃源登临”之称,寓意有世外桃源、登高望远之地。

            经过历史的风雨洗礼,昔日街巷成为时代的风貌见证。在雨后的初冬,徜徉在这些石板或是石子路铺成的大街、小巷上,两侧是历尽沧桑的古建筑、旧门楼,或参差高下的马头墙;途中,不经意间又能相遇最民国风的建筑以及那时的故人……

    街巷风情:回归一个时代的美好

            穿越石宅与东岭的大街小巷,随着石板路前行,历史、建筑、文化在这里交织,沿街众多建筑墙面由青灰色砖面构成,内部嵌有精细的白色线条,透露着浓浓的民国范儿,可见在浦江美丽乡村建设中,每个细节都力保“民国化”的最真实呈现,民国文化一个时代的美好怎能错过。


    民国建筑:回味那一笔寂寥的颜色

            村里的建筑是务实的艺术,这些古建筑或风格古朴、或别致气派。细细端详几幢建于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其板壁、门窗、牛腿等处的木雕异常精美以及墙壁色彩与纹路的寂寥。它们默默旁观石宅和东岭每一天的阴晴、冷暖,草木枯荣与人世悲欢。时间流逝,斯人已去,唯建筑褪去新落成时的毛躁和张扬,愈发显得沉静和富于韵味。我想,那一个时代的建筑真正属于的却是这一个时代。


    民国人物:浸润着历史的厚重感

            ,从那一排木门的玻璃刻花和东岭小学的每块砖头中透出了一股典雅古朴之风,不知不觉中,一种民国的气息,漾满了你的心。这极富民国风的建筑里却浸润着民国人物的厚重感。

    (1912-1987),历任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宣传部长,,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上海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宣传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等职。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在武汉参加《新华日报》的筹建,在该报工作九年。、专论、通讯和新闻,并在统一战线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

    陈玉辉:位于村东山坡顶坪地上,有一座早在70多年前就远近闻名的登临小学,又名东岭小学,该校舍结构新颖、规模恢弘,至今保留完好。,外墙的每块青砖上都印制着“登临”二字。如今校舍已经改建成文化礼堂,成为整个村庄的精神家园、文化地标。

            此外,村里光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就有4人:石余法、石宝琛、石学玢、石志坚。其中,石余法为黄浦军校第五期毕业生,曾任东阳县县长;石宝琛为黄埔军校第七期骑兵科毕业生,任暂编35师少校副营长,中日浙赣战役牺牲于浙江汤溪,后被追认为中校营长。

    民国物语:千般面孔反应时代风华

             世间多故事,民国尤动人。穿行在村中,那些散落在民间并遗留下的建筑部件、墙面、旧相片、窗格镶嵌的各色玻璃等等,都呈现出一物一景,一景一情,一股“民国风”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到了民国时代。

            民国是最难以言说的一个时代,这些建筑依然端坐村内,并且苍老得恰到好处,有时候,并非所有的房子都是为了住人储物才存在,或许,只是为了那些简单的追忆、缅怀和纪念那一抹民国的气息。



    作者:草民080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