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珍藏工艺品> 你想了解北仑老底子木雕工艺吗?都在这儿了!
  • 你想了解北仑老底子木雕工艺吗?都在这儿了!
  • 2022-08-09 13:46:38
  • 孙兆钧


    柴桥街道上龙泉村梅家祠堂的前宸(又称前廊)内梁架结构(含牛腿梁和斗拱)上由古代人物、瑞兽、云锦、花草等图案组成的雕刻及浮雕艺术品,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引起了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们的关注。他们点赞:,至今还能够看到老底子熠熠生辉的木雕工艺,那才是真正的珍贵。


    梅宣义公辞官择居龙泉


    揭开神秘而厚重的《龙泉梅氏宗谱》,始悉柴桥街道上龙泉村梅氏的先祖,名宁,号宣义,来自台郡(浙江台州)余岭镇,曾于元代至元年间(1335-1368)由定海(镇海)迪功郎致仕(九品官)。

    在一个惠风和畅的霁日,宣义公乘兴下乡探景,来到甬江南面那人迹稀少的上龙泉山麓。他面对荒无人烟的山岙,遊目驰怀:只见双石人山高耸入云,山巅奇石屹立;五峰山和高岭由北向南延绵起伏,层峦叠嶂;山涧溪流淙淙,遍野奇花异草;百年古松迎宾,满坡修篁起舞。不禁感叹: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吗?从而萌生爱慕之心。

    他沉思:当今朝廷政局动乱,人心惶恐不安,官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我一介九品芝麻官,难撑广厦之梁,何不在此择地隐居,卜筑繁族,安享天伦之乐呢!于是他毅然辞官,带着妻室在上龙泉“梅家坪”筑室躬耕,过起普通平民的生活。

    春华秋实,岁月蹉跎,宣义公在上龙泉定居,发妻为他生育了两个儿子,名希固、希直。希固兄弟俩成家立业,又为宜义公生育了四个孙子(其中希固得子三,希直得子一)。这样承先启后、瓜瓞绵延、人丁兴旺,数百年后很快成了望族。“树大分枝叉”,小小龙泉岙已容纳不了满堂子孙,从而各支族分别迁居下龙泉、东山门等村,甚至赴普陀六横岛、定海金塘岛等地。

    在宗谱序言中有这祥一段褒扬宣义公政绩的文字:“宣义公有治绩,天眷之,克昌厥后,传世未久,而本支之盛,举火者,且数百家矣!”时至当代,仅聚居在柴桥街道上、下龙泉村和东山门村的梅姓约计700余户,2000余人。在美丽富饶的芦江河畔,梅氏宗族是继胡氏、郑氏、曹氏和沃氏之后的又一支有声望的氏族。



    “诒榖堂”旨在光宗耀祖


    建造梅氏宗祠旨在光宗耀祖,衍传家风、家规、家训。据龙泉梅氏家谱中有关《诒榖堂纪事录》载;“至咸丰六年(1856),我梅氏世居龙泉越430余年。莲炬、在洋(庠)二公(系19-20代孙),谋所以棲先灵,並议建祠诹(商量)日兴工,躬亲督率二年而工竣。”也就是说,上龙泉梅氏传至第19-20代时,有梅莲矩、梅在洋两位当事人,在族内提议建造祠堂。在征得众人同意后,他俩便筹集资金,请人设计,聘请能工巧匠,各项工程有条不紊地展开。从破土动工,到祠成竣工的两年多时间内(其中包刮精雕细刻),莲炬、在洋(庠)二公废寝忘食,日夜操劳,功标族史。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落成的梅家祠堂系硬山顶平屋,用材粗大,建筑恢宏、青砖黛瓦,雕梁画栋,曾在当地显赫一时。祠堂占地面积两亩左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中轴坐南朝北。中三间五柱八檩三抬梁,其中脊檩,即正梁采用几何学原理,有两方厚实的虾躬支梁及“W”字形的支柱支撑,悬在抬梁上面。两侧靠山墙次间八柱八檩。立柱和横梁的木材胸径均0.9米左右,比一般人家粗大。有前、后两进,每进五开间。正间宽4.2米,次间宽4米。前进设门厅,有“山明水秀……”金字楹联。明堂两侧设围墙,呈四合院结构。后进正间设灵堂,供奉先祖梅子真及梅宁(即宣义公)灵位牌,上悬“诒榖堂”金匾一方。后进墙外有花园,莳种四季花草。明堂整洁宽敞,地面选用长方形小红石板铺就,氏族有红白大事均在此举办。

    随着岁月流逝,社会变革,梅家祠堂因风吹雨打,年久失修。其中前进房屋及门厅等,在1956年一次特强台风侵袭中,坍塌倾倒一直没有修复。现存后进五间,建筑面积约250余平方米,虽然房屋结构尚好,但已经移作他用。所幸前宸浮雕有绝大部分侥幸保存,为此,现在许多外地游客经常慕名而来。

    龙泉梅家祠堂的堂号为“诒榖堂”。“诒”与“贻”同义,即贻赠和馈贻之意。“榖”即善良之心,源自古诗“琴心妙清远,穀性多温纯”。梅氏先辈取该堂号,意在衍传家风家规,告诫晚辈“上善若水”,为人之道一定要勤劳俭朴,不忘耕读,要忠孝礼仪悌,多行善,乐舍施。

    一个修德行善的氏族好家风,百年之后必有名贤胜出。在道光二年(1822)四修家谱序言中载:龙泉梅氏宗族“国朝显人辈出,味玄公琼州太府、贵五公台湾总镇,易文历于顺(治)康(熙)之世,邑志犹载之。其文德起家者若何,武功起家者若何,抑且施诸政事、筹及军务者若何,大书特书不一书”。出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梅大观、梅大梁兄弟(系12世),从小喜欢习武,长大成人后武艺超群,于崇祯十四年(1642),同往闽省(福建),清朝顺治年间兄弟俩人擒寇有功,其中大梁(即贵五)擢为参府,康熙辛亥岁(1671)署台湾总镇。致仕日,兄弟俩在台湾置产立业,卜筑而家焉,未及百年咸称钜族。又如生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邑庠生梅枫友(13世),和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的国学生梅瑞徵(14世)等均名噪芦江,受人敬重。


    前宸浮雕精美绝伦


    现存“诒榖堂”后进的前宸共5开间,总长20余米,宽3.5米。立柱高3米,落地有荸荠形磉墩石,面向北一字形排列。廊內梁架雕花博古,精妙绝伦。其中,在檐柱之间那厚实的“虾躬”支梁(又称弧形梁、虹梁)、牛腿梁以及“斗拱”(又称礴栌、牛腿)的两面均雕刻着象征吉祥的瑞龙祥凤、蝙蝠、卷曲多彩的云锦等,排列有序地组成立体式画廊,供游人观赏。

    前宸屋顶采用唐宋朝营造法式中常见的“鹅颈藻顶”(因椽子形如鹅颈而得名)结构。所谓“藻顶”,就是用一根根经过朱红油漆添色的小方形拱椽排列组成的屋顶。屋檐滴水内有一小方梁,每间方梁下面可悬挂两盏大红灯笼,其中正间面较宽梁下可悬灯四盏。立柱顶端三面各设一只“斗拱”,其中每间朝屋檐方向的“斗拱”,由榫卯结构的牵柱串接。该“斗拱”上承大白象的头像,下雕单身武士浮雕像。

    由榫卯串连柱品的梁,当地工匠俗称牛腿梁。牛腿梁长2米,宽0.6米,厚0.18米,正反面所雕刻的图案,主要有古代人物、龙凤瑞兽、牡丹、石榴、云锦等纹饰。总体布局为东、西两侧靠山墙的次间牵柱,雕刻图案以云锦、蝙蝠为主。中间三间牛腿梁的正反两面均雕刻着古代人物,如野外下棋、切磋武艺、谈笑封侯、临水人家等等。

    其中有一幅古代人物图案,雕刻着一户四角挑戗、朱红栏杆、傍水而居的富贵人家。画面上,一位耄耋老翁手持拐杖与老伴一道,站在面临水榭的廓檐下正在用手指点,与即将远去捕鱼的渔民打招呼。只见河面上波澜起伏,两条渔船在风浪中前后颠簸。坐在船首和船尾的捕鱼人,用木浆奋力划水,稳控船只,情景逼真,形象生动。而另一幅图案雕刻的是两个鹤发童颜、头戴竹笠的垂钓老人在河边聊天的情景。两位老翁袒胸露腹,在一块光洁平滑的块石边相向而座。其中斜坐在左边的老者,手捋长长银须谈笑风生。右边的一位老头在洗耳恭听,好像在畅谈芦江河畔垂钓的乐趣。块石上面烟柳轻拂,粉蝶飞舞。不远处摆放着一只竹编鱼篓,两个童仆正在欣赏一条刚刚钓上的大鲤鱼。画面和谐安祥,无忧无虑,呈现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欢乐。雕凿在“牛腿”上的单身人物图案,多为舞刀弄枪的武士,如双手举锤的斗士和手捧石榴的兵士等。这大概与梅氏先祖梅子真武官出身,曾任江西南昌县尉有关吧!

    云锦、瑞兽、飞禽和牡丹、石榴占据众多画面。“云行天中,以云代天”,古时什物多施以卷曲的云头,似乎有取瑞于天之意。典型的祥云称五色云,象征五种福。其次龙凤、白象等瑞兽图案象征吉祥如意,如“蝙蝠、蝙蝠,遍地是福”,那一只只展翅高飞、穿梭在云锦中的蝙蝠,寄寓未来梅氏家族世代享福;还有用于纹饰的“花中之王”牡丹,和寓意多籽(子)多福的石榴,均体现了先辈对下代的厚望。

    前宸面临平川,三面青山,凉风习习,溪流涓涓,初来乍到犹如入驻宽敞雨蓬,顿觉心旷神怡,无比舒适。此建筑和雕刻艺术匠心别具、独辟蹊径,在北仑区境内可谓稀有罕见。

    七修家谱 薪火相传

    一卷保存完好的谱牒,不仅能反映本氏族的起源、脉系的迁徙、行辈的兴衰和历代的变迁等诸多信息,更是地方志史的重要补充。清代的浙东学人邵晋涵说:“家之有谱,固与国有史、州有志而并重也。”故国史、方志和家谱这三个构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延续下来的重要支撑。

    前不久,笔者的同事梅金山先生,从晚辈处借阅到曾经珍藏在“诒榖堂”的《龙泉梅氏宗谱》珍本,一套共5卷。,从一个收废品的破烂王手中花几十元钱买来的。要不是这位仁兄慧眼识珠,则这套承载梅氏先祖来历的谱牒,将作为“四旧”早已化为乌有。

    精细的线装本《龙泉梅氏宗谱》,桔黄色(象征世代旺族)绢面包装,长0.42米,宽0.30米。封面左偏上直线框内,用粗杠笔调的隶书书就《龙泉梅氏宗谱》六个大字,十分醒目。卷首扉页,直题隶书“源远流长”,右上方以宋体铭记修谱年月“宣统辛亥岁重修”,左下角为“诒榖堂珍藏”,边框印制双龙抢珠纹饰。从第二页起,正反六页均为魏碑体书法“粤稽欧苏沿传谱牒,纪载忠孝备详贞节,木本水源绵延爪瓞,著承系图行传世列”,落款为正方形印章两枚;第一枚朱印白文“臣祖培印”,第二枚朱文隶书“商城”。《龙泉梅氏宗谱》有序文、凡例、世范。卷之一,世系;卷之二至卷之八为一世到二十二世行辈列传;卷之末,世徴等目录章节。

    《龙泉梅氏宗谱》从清代雍正庚戌年(1730)孟冬月至宣统三年(1912)辛亥小春月,先后修谱七次(连同下龙泉小谱,实际上共修撰16次)。首撰至历年重修,共经历了8任皇帝,跨越182个春秋。修谱次数之频繁,世代脉系传承之广,在北仑众多谱牒中亦属少见。

    首卷谱牒成于雍正庚戌岁,乾隆十八年癸酉岁下龙泉小谱再修,由四明学人赵炎绍撰;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第三次修谱,分别由柳城邬尧封、嗣孙承泉执笔;道光元年辛巳岁至壬午岁四修梅谱,先后有梅宇平之(内)侄黄秉刚、范建标、王云阳、十六世孙梅萼执笔;咸丰六年丙辰岁至光绪十年甲申岁第五次修谱,由当时号称“三代经师”之一的黄以周(系族人梅景高之婿,梅景高为族内董事)之父黄式三掌笔。同年九月十七世孙兼董事梅志展等12人分组釆访、校录进行第六次修谱。至宣统三年辛亥岁七修梅谱由同里郑岱云撰文。

    《龙泉梅氏宗谱》与祠堂前廊的雕刻艺术品一样均为稀世之宝。它不仅铭记着龙泉梅氏家族的深远脉络,地名变更,而且厘正了当地志史上关于龙泉梅氏先祖来自江西南昌的谬误。


    ■  本文刊于《北仑新区时刊》2017年1月10日6版  ■


    编辑:乐佳玮



      详情请见  

    《北仑新区时刊》 北仑新闻网




    长按关注更多精彩


    北仑新区时刊 北仑新闻网

    新闻报料:86837777  8678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