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珍藏工艺品> 【文化遗产在福建】莆田陈氏工艺雕塑:父子三人的雕塑情怀
  • 【文化遗产在福建】莆田陈氏工艺雕塑:父子三人的雕塑情怀
  • 2022-08-21 07:09:52
  • 莆田陈氏工艺雕塑:

    父子三人的雕塑情怀

    文化遗产在福建



            始于宋代的福建莆田工艺雕塑,已有上千年历史。其中陈氏工艺雕塑历经岁月的洗礼,集众家之所长,自成体系,把工艺雕塑中的“雕”和“塑”二者充分发挥,达到合二为一的神奇境界。其艺术作品雅俗共赏,神形兼备,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传承人陈国华、陈春阳、陈春晖父子三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这一民间工艺创新发展,进一步书写辉煌。2009年1月,“陈氏工艺雕塑”被莆田市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氏工艺雕塑”传承人陈国华(中)、陈春阳(右)、陈春晖(左)父子三人(图片由陈春晖提供)

    “这里就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陈氏工艺雕塑和莆田市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习所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陈春晖所说的陈氏工艺雕塑传习所就位于莆田荔城区拱辰街道濠浦社区,毗邻荔园路。推门而入,诸多泥塑、木雕等成品半成品映入眼帘。

    记者:“这个是什么造型?”

    陈春晖:“这个是关公,《关公读春秋》。”

                寿山石雕作品《关公读春秋》和《关公和周仓》是陈春晖的父亲陈国华所创作雕刻的。这两件作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获得了国家轻工业部“百花奖”优质奖(金奖)全国二等奖。

    今年68岁的陈国华坚持创作

    陈春晖:“这个就是我父亲,他非常勤劳搞创作。”

    记者:“你好!”

    陈国华:“你好!”

    记者:“这是画稿,金鸡报晓,所以你做的这个木雕也是金鸡报晓?”

    陈国华:“对,这个基本完成了,只要修整一下就可以。”

            作为“陈氏工艺雕塑”的传承人、“莆田木雕”传承人,今年68岁的陈国华出身在书香门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的影响,对国学绘画雕刻尤其热爱,具有极高的天赋。他曾在一星期内掌握了基本的雕刻技艺,同时又靠着自学,练就了一手精湛的雕刻工艺。他也曾是获奖专业户。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作品就被选送到欧美等多个国家展销。同时,他还曾被聘为中国工艺美术全国评委之一,也是莆田市唯一的一位。

            如今,进入花甲之年的陈老先生早已将他的这一精湛技艺传授给两个儿子——陈春阳、陈春晖。陈春晖告诉记者,他的童年就是在父亲的讲故事中度过。

    记者:“你们从小受你们父亲的熏陶,家族的熏陶,从你父亲身上你受到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

    陈春晖:“就是热爱本行业,我们中国工匠精神,这个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历经二十多年的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并集合现代艺术的专业培养,兄弟二人分别成为国家级、省级技能雕塑大师与工艺美术大师。他们不仅既善雕又能塑,同时既擅木刻又会石雕,这在莆田实属凤毛麟角。他们的雕功素有“一斧胜九凿”之誉,只需一把斧头,十几分钟就能劈出人物作品。同时还兼具“化泥土为神奇”之能,一堆泥土在他们手中,十几分钟就能成像。二者又互为渗透融合,既有雕刻之细腻传神,又有泥塑之豪放大气,堪称莆田传统工艺一绝。

    陈春阳(右)、陈春晖(左)兄弟二人

            此外,兄弟二人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艺术元素,佳作迭出,并收获无数荣誉。曾有《虎娃》、《鲁迅》、《一·二九学生抗日运动》等十多件作品分别被国家工艺美术珍品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奥委会等多个国家博物院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等收藏。

    陈氏兄弟二人的作品

            在陈春晖的工作室里,一尊玄奘取经的泥塑成品就令人眼前一亮。陈春晖告诉记者:“泥塑有步骤,是从大型先捏起来,捏好了再深入细节。比如我们这个作品要体现玄奘取经路上那种艰辛,我们就把那种风尘仆仆的感觉体现出来,用这种飘逸的衣纹体现那种风沙吹过的宽阔沙漠的意境。”

    玄奘取经泥塑成品

            泥塑是莆田最古老的传统民间雕塑工艺,随后出现了木雕、石雕、铜雕等种类。但无论用哪一种材料制作大型塑像,都要用泥塑作为底样。在陈春晖看来,捏泥塑可以更准确、完整的体现一个作品。

    “比如说要创作一件作品,首先要用泥塑把它表现出来。觉得哪里不足,就要调整,再拿起刀刻下去,这样比较准确。”

            如今,陈氏雕塑遍布全国甚至海外,但作为发源地的莆田更甚。陈春晖介绍说,中国莆田工艺美术城二千多平方米的总体建筑四周石雕浮雕作品、数万幅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浮雕群《中华吉祥图》、长28米高5米的《莆田市近代体育名人榜》,大型红色城雕作品《走向胜利》等,都是他们创作的城市文化地标作品。

    大型城市雕塑作品《走向胜利》(图片由陈春晖提供)

            在传习所二楼最左侧的一个房间,也陈列着陈春阳、陈春晖的许多雕塑作品。而其中,用玻璃表框、名为“七仙女”的木雕作品更为引人注目。

    “这是我父亲26年前雕的,单单刻就刻一年多。然后根据设计,全部做完,用了五年时间。当时也没有机器,都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

            陈春晖告诉记者,这个由父亲陈国华创作于1990年的木雕作品,是传家宝。“七仙女”的木雕作品无论在设计、构图都费尽心思。同时雕刻细腻,线条柔美,其镂空雕刻还结合了力学、美学。陈春晖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有人出“巨资”购买。足以可见其收藏价值。

    木雕作品“七仙女”(图片由陈春晖提供)

            父亲对专业的专注、执着,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兄弟二人创作影响甚广。

    “这是一种情怀。从小到大,我父亲讲岳飞,要有民族精神,要热爱国家,精忠报国。从小就熏陶这种,精忠报国。所以我们创作的都是弘扬民族精神,大爱精神。每一件作品都是体现正能量,体现一个灵魂。”

    陈春晖说。

            传承非遗文化,陈氏兄弟二人除了在创作上不遗余力,他们也积极“走出去”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陈春晖介绍说,

    “比如说,每一个文化活动,还有展览,不管是国家、省、市政府都请我们去现场表演。1999年福建文化宝岛行非物质文化精品展到台湾文化交流,现场塑像,影响非常大。这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然后也到各个学校,乡村去表演,弘扬非遗文化,也引起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非遗’的热爱。热爱就会产生兴趣,就会去追求,就会投身来做文化传承。”

            作为民间工艺的一种,莆田陈氏工艺雕塑也面临着年轻后辈传承人的难题。在哥哥陈春阳看来,雕塑技艺传承至今,早已从原先的“师父变徒弟”,转变为“徒弟变师父”。

    “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现在做这个人太少,做我们这行起码两到三年时间都不能赚钱,要学,所以就是面临着失传。政府有进行保护,那我们作为传承人更有责任来把这件事做好。我们放低身价,把还没入门的人来拉进来,来学,只有真正来学了以后才会尊师重道。”

            因为有意识、积极的培养年轻人,陈氏工艺雕塑传习所,每年都会迎来许多爱好者以及学生。

    记者:“那现在有没有慕名而来的?”

    陈春晖:“有啊,很多。有台湾的,还有外国的,像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前段时间,美国剑桥大学几个博士过来,他们也非常热爱。学校那边不光是大学,连小学、幼儿园都组织到这边来学。还有暑假夏令营也经常到这边来,一大批。那些小孩非常开心,所以我觉得从小培养起来就是一种乡愁。”

            二十多年来,光是从陈春阳工作室学成出师的徒弟已有几百人,大部分人早已经成为工艺企业的创作骨干,有的人还成为市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陈春晖告诉记者,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工艺雕塑是他们兄弟的最重要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作为这一代人有责任把这个继承好,弘扬好。从事这一行我觉得非常自豪,因为我从事的是文化的,文化是永恒的。留下不愧于自己的做品,然后流于后世,这是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


    东南广播公司记者 黄守明 文/图 

    编辑/韶风 播音/蓝天

    东南广播公司

    微信:AM585东南广播

    新浪微博:东南广播

    Tel: 18705910585


    牵手两岸  沟通无限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