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珍藏工艺品> 【太平风情·义井巷】清澈义井第一泉
  • 【太平风情·义井巷】清澈义井第一泉
  • 2022-03-31 07:44:00
  • 时至今日,义井之水仍然清澈,而义井巷的不少古建筑,却经风历雨各有损蚀。 

    徜徉在这条著名老巷当中,目睹岁月蒙尘下的木檐灰瓦、青砖石板,我们更加品尝到历史的沧桑和凝重。特别是民国富贾“吴祥记”财东的府第,那座有着“皇宫”美称的中西合璧豪宅,处处冲击着我们的视觉,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思绪泛舟远去……

      陈氏宗祠:

      一段家族记忆渐行渐远

      初夏的一天,我们来到义井巷探访,与之前走过的许多老街巷一样,这里巷道僻静、院落幽深,仿佛打在某个历史时空的休止符。14号宅院是一座普通的老屋,大概修建于清代,目前除了门面基本保留原貌,内部结构已遭到较大改变。殊不知,这座看似普通的宅院,却是巷中一大姓氏的遥远记忆。   八旬老人陈芳绵清闲地坐在屋内,看着电视里播出的黄梅戏。见有客人来访,老人热情地起身招呼。他告诉我们,这座宅院有460多平方米,后门直通相邻的灶巷,以前住户都姓陈。陈姓是义井巷的大姓,数百年前迁居此地,至于原籍何处,现在已经不太清楚。隔壁的12号,原来是陈厝的祠堂,同样有数百年历史,可惜20余年前被拆除,改建成幼儿园。

      在陈芳绵老人的记忆中,陈厝祠堂建筑风格相当考究,大门上方嵌着一块“陈氏宗祠”的牌匾,门口立着两只石鼓,对面还有一片照壁。祠堂内部为二进制式,梁柱上布满木雕花牙,厅堂供奉着陈氏先祖,堂号为“克昌堂”。解放前,每年的祭祖日,各地陈氏宗亲都会聚集到这里,缅怀先祖、共叙情谊,场面十分热闹。到了解放后,祠堂一直被作为幼儿园使用,22年前由侨胞捐资,改建成四层楼房,以改善教学环境。

      来到12号探访时,我们发现,这所幼儿园早已停办,但室内的墙壁上,仍然可以看到太平街道办事处立于1991年6月1日的侨胞捐资建园碑记,以及众多捐赠人士的芳名录。陈氏宗祠的消亡,让一段家族记忆渐行渐远。不过,侨胞情系桑梓的善举,则成为另一个时代的印记。

      “吴祥记”府第:

      承载民国富贾辉煌往事

      义井巷中最为气势恢宏的建筑物,无疑是位于巷道中段的25号府第。说它是“豪宅”一点都不为过,潮州民间甚至将它誉为“皇宫”。虽然与其他传统民居相比,25号府第显得“年轻”了点,但它却承载着潮州城一个大家族的辉煌历史。这座豪宅原来的主人,正是民国著名百货商号“吴祥记”的财东吴雪薰。

    探访过程中,25号府第大门紧锁,但我们仍然能够窥见,围墙内庭院开阔、门户端庄。门楼上嵌着一块石匾,刻有“延陵旧家”四只大字,这是吴氏的郡望。府第左侧一部分建筑,现被作为潮菜食肆使用,使我们有幸目睹“皇宫”一角。仅仅这一个角落,已令人叹为观止。侧门的石柱就有四五十公分粗,柱脊保留着精致石雕。进入侧门,穿过“外埕”,又见一小门,上方亦嵌有石匾,正面刻“履中”二字,背面刻着两句话:“家居亦以古为鉴,事过始知天有权。”屋内各处椽梁,罗列着神兽、祥云等金漆木雕,每个房间都设有隔层,并且安装了彩色玻璃窗户。 

    25号府第的后楼,可通往兴宁巷,如今是另一间潮菜食肆的经营场所。与前落传统潮式建筑不同,后楼属于西式风格,两层的楼房高屋建瓴、飞檐凌空,内外构造极尽奢华。二层外围的石栏杆,做工极其考究,每一处都雕刻着祥云图案。从后楼俯瞰,整座府第错落有致、规格独特,让人不禁遥想起当年“吴祥记”的财雄势大。食肆老板黄山告诉我们,整座“吴祥记”府第总共有28间房、99个门,原来存在许多牌匾,他的父亲曾将牌匾逐一拓印下来。可惜老人家已经过世,不然关于“吴祥记”府第的轶事,老人家讲述起来会更加清楚。

      

    潮州民俗文化爱好者陈贤武告诉我们,“吴祥记”百货商号创于上世纪20年代末,财东吴雪薰是潮州本地人,幼时家境贫寒没钱读书,12岁那年为谋生计,向亲友借了12枚银元,在开元街头摆地摊。积攒了一点本钱之后,他在利源街口租了一间小店,雇用两名伙计开始坐店经商,不久又在载阳巷口租了另一间门市。随着生意日渐兴旺,吴雪薰在载阳巷口四周逐步扩建经营场地,发展成楼上批发、楼下零售的“吴祥记”百货商店,员工也增加到40余人。

    据史料记载,“吴祥记”全盛时期,流动资本总额高达200多万元港币,批发、零售百货、五金、布匹、药品、食品等多类商品,全店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同时以独资和联号两种方式,在上海、广州、香港、汕头、厦门等地开设分号,雇用员工170余人。由于经营方式独特,诚实守信,“吴祥记”深得顾客信赖。,商品市场动荡,许多商号被迫关停,而“吴祥记”依然能够维持运转。

      整体结构至今保存完好

      30号宅院是义井巷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建筑之一。这座宅院为三进制式,门面颇显气派,进门两侧是门楼间,正面还保留着两扇“中门”。“天井”中栽种着各式花卉,左右都建有避雨走廊。穿过“天井”,便见宽敞的客厅,屋顶很高,楹架上的金漆木雕相当简约。更引人注目的是,每一扇厅门上,都嵌着四块滤光玻璃。日光透过玻璃,折射出粉红的色彩,使宅院多了一层梦幻感。虽然宅院门匾被石灰所覆盖,我们看不到上面的字迹,但从室内种种典雅设置,可以想象,修建者当年必定拥有不俗的资力。

      谈到自家的祖上,邢凤武并不清楚。他只知道,家族祠堂原来坐落在载阳巷,每年的祭祖日,全家都会到载阳巷祭祖。在今年2月21日探访载阳巷的报道中,我们曾提到,清末民初,潮州城有三个大家族:邢、蔡、饶。邢是邢佑合,祖上出自今潮安县凤塘镇洪巷村,一开始在乡下做小本生意,有了一定的资本以后,迁进城里的义井巷居住,继续开设商号,生意逐步扩大。陈贤武认为,这座30号宅院,便是邢佑合族人的府邸,邢凤武老人则是邢佑合家族的后人。

    许厝祠堂:

      租户自觉保护古老文物

      义井巷尾的42号建筑,目前居住着中年人李汉生夫妇俩。这座建筑从外观上看显得较为残旧,大门上方的石匾同样被石灰糊住,只剩下两只外露的石狮。走进屋中,只见前厅、后落都十分零乱,部分建筑更是面临坍塌。令人庆幸的是,整体结构并没有被改变,椽梁上的精致木雕,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但仍有不少“幸存”下来。

      李汉生告诉我们,这座建筑现在属于“公产”性质,是他临时租用的居住场所。实际上,它是义井巷许厝的祠堂,至少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据李汉生回忆,解放初期,这座建筑曾作为学校使用,后来改为餐帘厂,不久又成为纺织品厂的生产场地,而他便是纺织品厂的员工。“那时候,纺织品厂有200多名员工,生产过程中,祠堂里前前后后几乎都挤满了人。”李汉生说,纺织品厂倒闭以后,这里变成了工艺厂,主要生产麦秆画、香包等工艺品。 10多年前,李汉生向工艺厂承包了这座祠堂,自己从事工艺品制作销售。这时候,祠堂已经破败不堪,门匾被石灰覆盖,悬挂在厅堂上的“追远堂”牌匾不知所踪,各处椽梁的木雕,都裹上了厚厚的石灰,门口的石鼓也东倒西歪。李汉生见状,赶紧将石鼓收藏起来,以免被人搬走变卖。

      这些年来,一有空闲时间,李汉生就搬着梯子,仔细将裹在椽梁木雕上的石灰清理掉,让这些工艺品“重见天日”。发现有坍塌迹象的结构,也尽力修缮保护。“有一次,几个外地人得知我这里藏有石鼓,想要出高价购买,被我一口拒绝。”李汉生对我们说,现在他暂时居住在这里,深知老建筑是历史文物,如果在他手中损毁、流失,那是一种不可弥补的罪过。

    井台上人们的笑语,还有那清冽的打水声,仍然时时响起,这样美好的画面,浇灌荫泽着一方乡土文化,也时时刻刻地在滋润着我干涸的思维。


    摄影:潮州角落

    文字:江马铎 陈福洋 潮州角落

    —————————————————


    青苔爬满城墙,瓦片诉说着沧桑,门板嘎吱作响,街角飘荡着茶香。如果你也爱着这座小城,欢迎你点击顶端蓝色的“潮州角落”或添加微信号czjiaoluo或关注新浪微博@潮州角落 成为我的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小城每个角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