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珍藏工艺品> 仙游这座华侨古厝始建1958年,当时就花了30多万元!有多豪进来感受下!
  • 仙游这座华侨古厝始建1958年,当时就花了30多万元!有多豪进来感受下!
  • 2022-06-06 16:10:31
  • @

    仙游今报

    微信公众号:xyjb2013


    华侨古厝
    承载那挥不去的乡愁

    “峰叠图屏返里庚投建家园,远离家乡踄洋泗地展鸿图。”9月8日,记者在龙华镇貂峰村华侨古厝的一楼大厅堂看到这么一副描写侨胞吴嘉模生平事迹的对联,坐落于大片绿色稻田和蓝天白云间的这座两层楼高的古厝就是吴嘉模所建。

    详情 ↓

    古厝外景

    大气而壮观是记者对古厝的第一印象,而在靠近它,走进红砖铺地的院子时,砖缝间泛着微黑色泽的地面和散发着岁月痕迹的墙面,让古厝看起来厚重而深沉。


    古厝内景

    居住在这座古厝的侨眷吴自立告诉记者,古厝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米,院子占地面积约700多平米,旁边的护厝占地面积约200多平米,古厝有两层,土木结构,共有42间房间和14个厅堂,古厝还有个名字叫远峰。


    97岁高龄从印尼再回故乡


      “古厝建于1958年,那年我才9岁,费用是我爷爷从印度尼西亚寄回来的,当时花了30多万元。”吴自立说,因为不是持续动工,修修停停,头尾花了十几年的时间。


    油漆画


    雕花窗


    吴自立介绍“渔樵耕读”图

      古厝全宅除传统的木雕、石雕工艺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字画作品。“支撑整个古厝的石柱都是由手工打磨而成的,跟现代机器削成的石柱不一样,它们在回南天时也不会潮湿。”据吴自立介绍,古厝一楼厅堂有画家陈良敏所做的寓意“忠孝廉洁”和“春夏秋冬”的油漆画,一直保持到现在,从未修过。二楼外墙的“渔樵耕读”四幅图都是手工雕刻的红砖图。此外,一楼二楼都有颜色鲜明好看的复古瓷砖与雕作精致的雕花窗户交相辉映。


    挂在厅堂的老照片


      谈起修建古厝的缘由,今年69岁的吴自立说,祖父有3个儿子,父亲是祖父的大儿子,祖父祖母去印度尼西亚时,带走了两个叔叔,把父亲留在老家,当时别人建议祖父去县城建房子,但祖父坚持要在老家修建,“爷爷说城市会变迁,在老家盖房子‘世代有厝’,能让子孙后代知道自己的根在何方”。


      “去印度尼西亚时,爷爷把族谱都带过去,还教育子孙后代要爱国爱乡,永远心怀故里。”吴自立说,1994年,已经97岁高龄的吴自立祖父——吴嘉模还从印度尼西亚重返故乡,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看望亲人,捐资助学做公益。


    热心公益重教兴学报桑梓


      吴嘉模,1898年出生,祖籍龙华镇貂峰村,1930年赴印度尼西亚泗水定居,曾经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实业家。


      “当时,古厝一楼地板都还没铺好,我们就搬进来读书了。”今年70岁的吴梓洪是吴自立的小学同班同学、老朋友,也是龙华镇貂峰村人。吴梓洪告诉记者,那时村里没有学校,村里的孩子都在甘蔗作坊上学,古厝一落成,地板都还没铺,他们就都搬进一楼左边的房间读书,“那时一个班40人,一共两个班级,在古厝读了三年才搬走”。


    翻新后的貂峰小学

      “都是免费提供给我们上学的,我到现在都很感激,让我们有书可读。”吴梓洪忆起往事深情地说道,吴嘉模老先生一生勤俭,为人热心,待人平易近人,自1994年起先后慷慨捐资56万元人民币迁建貂峰小学,成为重教兴学的族人楷模,还捐资十几万修路、修族谱,是村里捐资办公益事业的典范,被村民广泛赞誉。


      吴梓洪说,受吴嘉模老先生影响,吴自立及其家人也都很朴实善良,吴自立母亲名声也极好,“以前,吴自立妈妈会把南洋寄回来的洋参、药物送给生病的、买不起药的村民”。


    勤俭家风育三子十四孙


      吴梓洪说,吴自立的父亲于国立上海暨南大学毕业,曾在永春、石狮、仙游等地中学任教,虽然家境殷实,但吴自立还和他在同一个窑厂做着辛苦的体力活养家糊口。


      “爷爷问我,一天能挣多少钱。我回答他,一天挣一两块钱。爷爷跟我说,那很好了,我们在外面也只是这样,我做得更辛苦,手茧比你更大,做人要吃就要做。”吴自立说,在窑厂做陶瓷,冬天做到手裂流血,祖父也不会娇纵他,还会鼓励他赶紧去做。


      如今,吴自立两位叔父的后代子孙都定居在印度尼西亚,同胞兄弟定居在香港、美国,儿子一家定居在新加坡,另外还有亲人定居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各家都勤劳俭朴,生活美满。


      “爷爷一生勤劳俭朴,一直工作到老,病逝前14天才没去厂里。爷爷靠勤劳的双手建得房子,我们后代子孙一定要让它保留下来。”吴自立告诉记者,每逢下大雨,起大风,他都要巡查几遍,看看有没有漏水、损坏的地方,有的话就得及时修补。

    今报记者 刘燕钦 通讯员 游心华 文/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