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珍藏工艺品> 构筑最温暖的连接,东阳木雕城助学行动走进黔东南!
  • 构筑最温暖的连接,东阳木雕城助学行动走进黔东南!
  • 2021-05-25 15:55:57
  • 提到贵州黔东南,你想到的什么?是云雾缭绕的山间盆地,是黄绿相映的工整梯田,是色彩亮丽的苗族服饰,还是鳞次栉比的吊脚楼……

    四天贵州行,却让我们的团队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个大美之下更需要大爱的贵州。



    ▍实地走访,让爱落地

    3月4日~7日,在浙商建业商管总裁沈斌的带领下,东阳中国木雕城携手景德镇陶溪产业园,带着木雕城经营户的满满爱心,走进了贵州黔东南的几所贫困学校。

    这是一次跨越数千公里的爱心之旅。时间追溯到去年年底,当时,木雕城从当地支教老师处了解到,当地部门山区学校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希望被关注。木雕城了解详细情况后,决定开展定向助学。今年1月,在木雕城的年会上,公益拍卖为贵州黔东南贫困学子筹资,亚太手工艺大师陆光正和木雕城总经理张友才分别以15000元和10000元的高价拍得善品。在他们的带领下,木雕城的经营户也纷纷慷慨解囊,共筹集了3万余元善款。这部分善款,全部用于购买课桌椅和文具用品等助学产品。

    从打摆小学开始,一行人走了高懂小学等四所位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通过捐赠桌椅、足球、羽毛球、铅笔盒等文体用品和油米面等生活必需品,来帮助并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这一次,我们的另一个任务是实地探访当地几所学校状况,了解当地师生的真实需求与心声。和其它几所学校相比,打摆小学还没有受到国家资助外的任何社会资源的帮助,这里便成为了我们最重要的一站。

    ▍人畜共住,吃饭是奢侈的事


    贵州有一句俗语,“侗族住水边,苗族住山尖。”

    打摆小学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古州镇的打摆村,在海拔920米的大山坡顶上,打摆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山寨。虽然距离县政府所在地(榕江县城)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但由于道路崎岖和民族习俗观念,打摆村显得十分封闭,村民们基本听不懂普通话,观念上也非常落后,绵延千百年的贫困根深蒂固。

    虽然临行前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到村寨的这一刻,我们还是非常震惊。在当地支教老师的介绍和走访中了解到,这个村寨里大多数是老人和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村民至今仍生活在人畜混居的木结构房子里。吃米饭和肉更是一件奢侈的事。物资运送到村寨里的费用也很高,一路上我们都在可惜:这一趟运费都可以给村民们多买点粮米面了。



    ▍一群孩子,一声叹息


    打摆小学现有教学楼是一栋两层的木房,教室平均面积不足20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教学楼现已产生较大倾斜,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教室内采光严重不足,必须开着灯才能上课;图书室等更是形同虚设。

    学校现有72位学生和两位老师,主要教授语文和数学。学前班和一年级组成一个班级,二年级组成一个班级,三年级之后就要到13公里之外读书了。我们去的当天,教学点的一位老师去乡里开会了,另一位老师只能来个“分身术”。



    在这里, “贫穷”不只是两个字,它是摇摇晃晃的桌椅,是破烂不堪的教学楼,是通往希望的障碍……

    在助学的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当地一些孩子,虽然家里比较贫寒,物质条件没那么丰富,但他们十分渴望知识、热爱学习。


    教育确实成为一些困难群体整体脱贫的深层障碍。幸运的是,这里已经能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免学费、营养午餐等措施更让无数孩子受益。

    可是,校长的话让大家难以释怀:孩子初中甚至小学便辍学的现象在这里并不少见,一些家长很早就带着子女外出务工,对于那些最穷的家庭来说,一个学期唯一需要缴纳的十元钱保险费都是难以承受的开销。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也不是那么好过。比如留守家庭的孩子,三年级开始就得自己走13公里去上学。与父母的分离,与祖辈的隔阂,正在成为这些孩子内心的另一个症结。


    在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开始孩子们都超级拘谨,见到相机镜头好奇但害羞。但是,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我们竟都熟络起来,有胆大的孩子已经主动要求帮他照相了,也有孩子害羞地伸出剪刀手。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也没磨灭他们天真无邪的天性,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寻求开心和快乐。

     

    这次同行的一位小伙伴很无奈地说:“去了之后才发现,从根本上完全解决不了学校身处的实际困难。”


    ▍国艺连心,最微薄的力量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确已在大部分地区变成现实。但是,教育设施落后、师资缺乏,仍是贫困地区的共同难题。作为外来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支持在地志愿者和公益组织长期的坚持与付出,或许会为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带来另一种不同的未来。虽然,在美好的未来实现之前,现状令人担忧。但是,我们相信,也许我们最微薄的力量,却具有最震撼的改变。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扎染、织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还在稍微富裕的村寨延续着。也许,我们可以给孩子们创造机会,一起感受当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他们为自己的家乡文化感到自豪,在活动中感受快乐,能有更强的自尊。


    对此,沈斌也非常赞成,他认为,国艺的本质是德为本,既要表达木雕国艺的形之美,也要传承中华文化最伟大的仁爱精神。社会对贫困地区学校的关注很多聚焦在硬件捐助上,而在当前社会发展状态下,学校更急迫需要一些长效的“软件”支持。



    “今后,木雕城将从普通的捐款捐物走向对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更深层次的参与,以打破地理隔阂、时间隔阂,保证当地可以接收到稳定的支教帮扶。”同时,沈斌希望,“能带动更多人来关注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问题,利用社会资源为贫困偏远的学校们带来改善。”

    通讯员:楼晓云

    本期编辑:董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