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珍藏工艺品> 生活素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四种方式
  • 生活素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四种方式
  • 2022-02-16 15:43:14
  •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

           此文经“四界语文”的首倡者、特级语文教师郭锋老师指导、修改而成,收录于其2017年出版的《四界语文》一书中。“四界语文”即“生活的语文”、“课文的语文”、“文学的语文”、“文化的语文”,而此教学法的四个层面又各有其作用。其中“生活的语文”强调利用生活化的素材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让封闭的课堂变开放,让苍白的书本知识变鲜活。那么生活素材应如何运用于语文课堂中呢?本篇文章将通过多个“四界语文”的课堂实例将方法传递给大家。

    ——责任编辑  田 昕



          孔子有云:“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足见学习应与生活实现联系与对接的道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抽象、间接的书本中跳脱出来,感受自我,感受自然,感受社会,在与现实生活的撞击、交流中产生真切的体验与感悟,从而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


     

          “四界语文”融生活的语文、课文的语文、文学的语文、文化的语文为一炉,将生活素材应用于语文课堂中,其途径与方法是怎样的呢?本文从利用生活直觉、借助生活素材、强化生活体验、观照生活实际四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丨利用生活直觉,顺滑教材学习丨


           语文教材是贯彻课程标准的文本,是教学活动依据的“案例”,是教育教学信源的载体,是文化典章积淀的选粹,是知能开发范例的工具。语文教材在学科教育中具有教育引导功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指导价值,对学生个体发展和语文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教材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会与学生生活存在距离,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理解上的障碍或坡度。要让学生自然顺畅地走进教材所描述的情境与场阈,就要善于借助学生朴素的生活直觉与体验,创造特定情境切入教材,让生活经验成为教材学习的应用资源,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搭建学生前行的阶梯,促进学习目标达成。

        《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实则深蕴哲理。在这首诗中,作者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凸显出“人生岔路”这个富含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的主题。青少年学生阅历尚浅,少有人生重大抉择的经历,借助怎样的生活体验来体会诗中哲理就至关重要了。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用一次心理测试来引入新课:教师投影6条不同小路的照片,让同学们凭借个人直觉快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条。图中的小路有的曲径通幽,有的遍地芬芳,有的平坦宽敞,有的充满野趣……因为6张图都非常精美,同学们大多表现出难以抉择之感。每条道路暗示的测试结果让学生表情不一,有的同学还遗憾地表示自己最初的意向并非最后的选择。这种面临选择时的犹豫与纠结,和得知选择指向结果后的反思与假设,正是理解弗罗斯特诗歌的最好生活体验。

         《行路难(其一)》是李白的一首十分含蓄的诗作。诗人借“欲渡黄河冰塞川,,表达内心的苦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比较相似的微信表情包,挑选出表达“郁闷”内涵的一个并阐述理由,从而深入理解这种特定的情绪体验,并顺势引入课文,解读诗中诗人的苦闷之情。(课堂实录详见《四界语文》第121页)这样的处理方法,恰当地利用了学生在生活中朴素直观的真实感受,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快速搭建起走进课文的阶梯,越过了文本内容与学生阅历之间的距离,提升了阅读与学习的效率。


    丨借助生活素材,增进文本理解 丨


          有的课文内容不容易在学生的直观体验中找到合适的对应资源,这就需要借助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和理解的其他素材来作为桥梁,将其与课文内容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由此及彼,实现对课文的精准理解。比如《华南虎》一课中有如下一段诗句:

          这几句诗写来看似轻松简单,但却凸显出华南虎的倔强与孤傲。华南虎“一概不理”的态度中蕴藏着一种高贵的人格。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点,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对应的人格化行为。在教学中,教师给介绍了电影《角斗士》的片段:罗马大将军马西默斯被篡位的王子康默德斯谋害,幸而逃脱,沦为一名角斗士。在斗兽场上,他骁勇善战,征服了观众。成为国王的康默德斯前来观赏表演,并召见获胜的马西默斯。万众瞩目之下,马克西默藐视“不可背对国王”的法则,回身而立。这个英雄气概十足的情节,恰如课文中华南虎背向观众的一种极好注解。学生借助这个情节,将电影人物中的精神气质自然而然地引向了诗歌形象。

           局限于教材的教学容易失之于孤例,收集和利用生活中贴近学生实际的同类素材进行拓展学习,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从而举一反三,既增进对教材的理解,又巩固和提升阅读的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部审教材新选编的《鸟》一课,是梁实秋知性散文的代表作。文中通过对鸟各种情态的描绘,表达作者对鸟深沉的爱,并含蓄地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在这堂课的最后,教师引入了一则微信朋友圈内容让学生阅读交流。(课堂实录详见《四界语文》第133页)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作者对鸟的钟爱、素爱、怜爱的差别,也就能够理解出朋友圈短文中的“我”和儿子对鸟的爱的方式的不同,巩固了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丨强化生活体验,内化阅读收获丨


           课文的阅读学习不应该仅仅是表面文字与内在意义的简单对应过程,这种简单的理解分析缺乏深入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会使学习长期浮游于浅表化,使学生的阅读品质受到伤害。尤其是那些看来容易理解但关乎文本核心价值的细节,简单化的处理就如同给课文快速地“贴标签”,事实上教学效益稀缺;而抓住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发掘学生阅读时的真切体验,则能够把这些关键细节放置在学生心灵的“显微镜”下,让学生感受更真切,理解更深刻。

         《纪昌学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文这样叙述纪昌训练眼睛的专注力:“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两句话,一句叙述过程,一句叙述结果,读来浅显易懂。然而,针刺眼皮眼睛一眨不眨的功夫是花了两年的时间苦练而成的,用一句简单的叙述来交代训练过程,其实是太过轻松了。教学中,老师给学生播放梭子织布的视频,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在织布机下注视梭子进行训练的情态,并分不同时间阶段描述具体情状,就能把训练过程的艰苦、枯燥和纪昌的恒心、毅力充分挖掘出来。

           再如《羚羊木雕》一课。课文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视角,把少年对父母亲要求“我”向朋友要回价值不菲的羚羊木雕时内心的不解、难过表现出来。这篇文章看似在“审判”父母看重物质、漠视友谊的世俗行为方式,其实却有着丰富的文学张力。文中父母亲的行为背后也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只有站在他们的视角去体验,才能还原真实的生活和完整的世界。如文中写爸爸来和“我”谈心:

         爸爸从国外给女儿带回来珍贵的羚羊木雕,这份礼物包含着父亲对女儿的无限珍爱,而它被当做小朋友之间平常的交换礼物送给了别人,作为父亲,内心会作何感想呢?如果让学生回归生活,走进父亲的内心深处,体会此时此刻父亲的感受并阐发出来,文本的学习将会超越原本平面化的解读,从“审判”走向“体谅”,走向“争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明白:不论哪一种情感关系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与珍视。如果没有切己的生活体验,阅读不可能如此深入,学生的精神收获也不可能如此丰富。



    丨观照生活实际,提升阅读境界丨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会生活,语文阅读也不例外。课文学习得到的精神收获不是闭锁在“象牙塔”中的陈列品,而是思考生活、应对现实的活武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不接触生活实际,阅读所得就会随着文本翻过而“束之高阁”,只有对接现实世界才能发展相应的能力。

         《台阶》一课(教学案例详见《语文四界》第88页)以儿子的视角,展现了一位农民父亲为了理想而奋斗,最终被生活塑造与桎梏的人生历程。为了造起高台阶的大屋,父亲一辈子勤巴苦挣;等到大屋落成,父亲却百般不适,找不到生活的感觉。在本课的结尾,教师提请同学们审视自己父亲的理想,思考和评价他们的奋斗过程。很多孩子产生了与《台阶》深深的共鸣,看到了生活中自己父亲的艰苦付出,也看到了自己父亲在奋斗过程中的坚守或蜕变;有的同学还发出了请父亲停下脚步,关注家庭、享受生活的深切呼唤。《信客》一课(课堂实录详见《四界语文》第 152 页)最后提出“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信客’”这一命题,通过联系实际的思考,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准则必须渗透到信息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根末梢”的现实要求。这样依托文本学习成果,链接生活,关照现实,在生成真实生活感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塑造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了阅读学习的境界。


           综上所述,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将生活素材以多种方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课文育人持久效力,让学习对学生产生更为积极深入的影响,语文必定脱离枯燥,既实又活,在应对考试的功利性与享受语文的艺术性之间实现对接。


    公众号主编:

    姚卫东  刘蓝蔚   吴  桐  

    执行主编: 

    王海军    孙子孺

    王  欣    田  昕   杨  雪

    审    稿:

    戴嗣昌    田  虹    李代远

     

    朝阳区教育科研骨干研修班

     

    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

    为教师幸福的职业生活领航

    输入文字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