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珍藏工艺品> @澄迈人 快来了解自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澄迈人 快来了解自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22-07-31 08:15:04
  • 【澄迈人家】澄迈人最喜爱的权威分享平台,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关注澄迈人家公众号 ,了解身边最新鲜的事儿,澄迈人就要关注澄迈人家今天你关注了吗?

    搜索微信公众号:澄迈人家



    澄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各族人民创造和传承了数量庞大、独具特色、形态各异、多彩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朵朵绚丽的奇葩,也是澄迈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文脉所在。


    在县委、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2007年,澄迈县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和弘扬工作,建立了科学有序和项目保护体系,有力推进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发展。目前我县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项,其中木雕(花瑰艺术雕)冼夫人信俗2项为国家级保护项目;花瑰艺术、炭面像、军坡节3项为省保护项目。近几年来,通过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积极工作以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县各级名录项目的保护工作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有展示厅3处,传习所1处,省级保护性生产示范基地1处,已完省级保护五年规划3项,井出版《澄迈非遗普查资料汇编》、《军坡:根渊的存储和精神乌托邦》等普查研究专著2部。


    国家级保护项目


    国家级保护项目/木雕(花瑰艺术雕)



    木雕(花瑰艺术雕)民间称为七彩木雕。花瑰艺术历史悠久,源于军坡和佛道教的兴盛。传统的花瑰艺术以神像、佛像为主要题材。澄迈县西部的白石岭山涧出土的琢木造型艺术相传已久,为海南早期的花瑰艺术作品。考古调查发现,宋代澄迈县白石岭建有道观,美榔村建有双石塔,罗驿村建有佛道教双石塔、寺庙、祠堂的神像村都有,宗教信仰催生了花瑰艺术。明代,澄迈的民间兴起军坡节,把民间所信仰的各路神仙提出游行,供人祭祀,清代澄迈的庙会作斋活动更盛。


    花瑰艺术利用阴沉,树根、木化石为原料,以手工雕塑神像、木偶像、人物像等,大多运用红、黄、蓝、黑、白、金、银色为主色调,传统花瑰艺术的制作过程和核心技艺主要包括:雕和画。花瑰艺术承载着人类历史、宗数历史、民俗信仰的许多重要信息,是海南文化的体现和载体,有着浓郁的历史研究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欣赏价值。清代澄迈的神像多出自军口村徐清云、徐清魁、王琼海及弟子之手。澄迈县的花瑰技艺在海南岛享有盛名,最具代表性,2005年,被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2010年该项目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花瑰艺术的第22代传人徐日龙为代表性传承人。




    省级保护项目


    澄迈民间炭画像



    在澄迈,走进平常百姓家里,常会看到大厅里或挂有家长的大幅画像,或挂有已故亲人的遗像。这就是炭画像。


    古代炭画是权贵家庭尊奉家长的象征,到近代,成了寻常人家追忆亲人的一种精神归属,随着传承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品。


    在摄影业较为落后的近代,对于远离城镇又没有照相影机的乡村来说,炭画写生由于没有第二种更好的办法让人物再现在纸上,得以保存千古而风靡一时。


    炭画采用特制的炭粉,做出来的画,细致生动,阴影均匀,立体感强又不反光,看起来既柔和又舒服,比摄影而成的影像更富有艺术感,成为永久的纪念品。


    炭画肖像是民间的一种文化艺术,它不仅是人物的相像,人物在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是一种艺术的流传,它可以代表当时社会的绘画水平,从艺术上推测某时期的社会关系。和平兴盛的社会召唤美好的艺术,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这一罕见的民间艺术瑰宝。


    县级保护项目


    民间美术/浮雕油漆画



    浮雕采用油漆材料制作为主,配制部分有立德粉、双飞粉,制作过程采取阳浮与阴浮,画面用工笔画技法,线条以优美,流畅,飘逸见长,形象逼真,从而产生立体效果,生产水平达到本地区最高。


    民间手工艺/十柱障板屋



    大厅堂与内房之间用“立柱障板”结构分隔,即用高低立柱十根,长短横部十余根、大小鹦哥鼻筒十余个、高低障板八面的柱头石、梆脚节等部件,组构成壁体而分隔;集中海南木石结构居屋建造的精湛技艺和美学、实用功能,建构严谨、承力合理、做工精细、美观大方,加上雕花刻鸟、装饰精美、古色古香、气派不凡,配以合理的屋居坐向,冬暖夏凉,天人和谐,使人感到温馨、亲和,居住舒坦。


    生产原材料主要为木料、石料、水浞等,工具和设备有锅、簸箕、铁锅等,工艺流程分为平整地基、竖屋基垫头石,也就是奠基、竖立木柱、竖立木柱后上梁、举行升樑仪式、上桁钉角、盖瓦片、水泥工筑四周土墙、筑屋脊、筑风墙顶带、全屋批荡、制作门窗麻。


    民间手工艺/走马灯



    在澄迈民间,流传一种祈愿方式,称为“走马灯”,用于祈求发财富贵、许愿生子、家庭平安、风和雨顺。其工艺制作过程:


    工具:各类形状的的刀、木架、剪刀、笔、竹、宣纸、色纸、色彩(金色、银色)纸花。


    程序:1.用编细精致的竹片把灯的骨架捆好,呈出灯的上部分为荷花形状,中部分与灯底部分为60x60cm六边形的造型。2.用宣纸,色纸糊好灯具需要的部分。3.用颜色画出吉祥图案、四季平安、福禄寿喜等内容丰富的画幅或是祈愿人意的诗句。4.用做好的各色花朵在具灯上点饰,灯的立体造型与外部色彩融合在一起,更加美丽。


    民间音乐舞蹈/盅盘舞



    澄迈县盅盘舞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因跳舞者手持盅、盘、筷等日常生活用具作为道具相击起舞而得名。


    传统盅盘舞由一男一女装扮成“新郎”和“新娘”,另有一丑角共三人表演。“新娘”在“新郎”配合下,双手各持叠置的瓷盅,上下相击,翩翩起舞;“新郎”以筷子击盘;丑角手持彩扇,边舞边戏逗“新郎”“新娘”,动作稚拙风趣。


    盅盘舞舞蹈产生于古时祭祀、庆典仪式,在明朝时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后渐渐普及婚庆和喜庆节日庆祝,形式为多人舞,伴奏乐器名称有二胡、板胡、唢呐、竹梆、四弦琴、小锣、吊胡、竹箫等。


    盅盘舞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海岛文化和中原文化融汇的产物之一,从它诞生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传承、演变过程,对研究区域的历史文化及中华民族讹皆具有现实意义。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精湛的技艺、丰富的舞蹈表现力,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特艺术之美。她迎合人们的普遍心理,赢得许多观众,从真正意义上走进了千家万户被雅称为“贺喜舞”。


    民间音乐舞蹈/八音



    八音是古时对乐器的总称,由制造乐器的八种主要材料而得名,并非指只有八过种乐器。它包括打击乐中的鼓、锣、钹和吹奏乐中的笛、啸、呐、号和弹拔乐中的弦、阮、胡、琴等之类的民族乐器。在演奏中以鼓为首,起着指挥作用,因此民间也称八音队为“鼓首”。


    八音是澄迈县流传已久的民间音乐活动,全县不少村落都曾有组织八音馆,请专门师傅教授徒弟(俗称教馆),一般教授两个月为一期(俗称一馆)。有的村落数馆教授数期,学成之后,就为当地的红白喜事演奏,如过年过节、庆祝丰收、学子升学学、庆祝寿诞,求神斋戒,军坡等等演奏。


    来源:澄迈廉政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最具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澄迈人家”,带您了解身边最新鲜的事儿!

    微信公众号:澄迈人家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觉得内容不错,请分享给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