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珍藏工艺品> 叶氏宗祠,时光中静默肃立
  • 叶氏宗祠,时光中静默肃立
  • 2021-07-10 08:44:26
  • 点击上面“叶氏宗亲”加入叶氏大家庭

     叶 氏 宗 亲
    你姓叶,我姓叶,点击右侧“关注”

    来源:金华新闻网

    ■金华市第七批“省保”单位名片·叶店叶氏宗祠  

    名称:叶店叶氏宗祠    

    类别:古建筑

    年代:清代

    地点: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叶店村  

    特色:整座建筑格局保存较完整,规模宏敞,雕刻题材丰富,体现了婺派精美的技艺,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


    叶氏宗祠,时光中静默肃立

    记者  徐莹

    ◆叶氏先祖最初姓沈,可以追溯至楚

    ◆叶氏后裔叶衡曾为南宋淳熙年间右丞相

    ◆宗祠成为家族后裔的守望家园

    春的末梢。

    追随早晨明媚的阳光,沿着市区李渔路一路向西,从喧嚣拥挤的金龙路行至离婺城区白龙桥镇的廊桥不到1公里处右转进入平安街,可以看见一座写着“石林毓秀”4个红色大字的大石碑。沿着平安街往前走到文化路(叶店人习惯称之为“祠堂前”),就可以看到一座布局严谨、高大宏敞、用材粗大、做工考究、砖雕精美的祠堂。这,就是叶氏宗祠。



    站在祠堂前,一街之隔的市井喧嚣倏忽间被抛在时光之外。世界突然变得静谧安详,连阳光也变得柔软温和了。

    叶店地处白沙溪东岸,千百年来受益于母亲河的恩惠。恒久的水源灌溉了两岸农田,也养育了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白沙溪曾有汉末名将卢文台率民构筑的 36 堰,千余年来,众口皆碑。

    叶氏始祖姓沈。据《叶氏世系源流》记载,叶姓始于楚,最初姓沈,后来因沈诸梁在叶地为官,所以改姓叶。东汉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诸梁的后代叶望避乱世渡江,几经周折,叶氏第 72 世的叶梦卫到金华教书,移居婺州,成为金华叶氏之祖。叶梦卫的弟弟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和学者。金华“石林叶氏”从此开始,历史上的“石林公祠”“石林小学堂”“石林小学”以及叶店村口石碑上的“石林毓秀”都源于此。

    “叶店大地方,七厅两祠堂,两条街路一样长。”这是自古流传的古村谚,形象地概括了叶店古村落的特证。叶氏先人在建筑之初就注重村庄的整体规划。村前(南)置前街,村后(北)置后街,前后街各长 300 米,从前街到后街距离约 100 米,两街处于一条平行线上。在前街与后街的中心点,有一条 4 尺宽的的街巷当中穿过,将村庄分成两半。村内,各式厅堂房屋有序排列,错落有致。既考虑到村民的居住舒适,又方便村民出行。

    叶氏宗祠采用磨砖八字大门,两侧置青石,左右设立抱鼓石,气派雄伟。整个建筑用材粗大,两侧都有砖雕、磨砖门墙,工艺精湛,极富地方特色。此刻,宗祠大门和左侧的小门都紧闭着,右边的小门静静地敞开。据悉,祠堂每天早上6点开门,下午4点锁门,现在主要作为叶店村文化礼堂和白龙桥镇老年活动中心。

    宗祠考究的做工是婺派建筑的典型

    跨进祠堂右侧小门,眼前是一道长长的石柱、木栅、朱漆长廊,右手边的门楣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匾额,上有“叶店文化长廊”几个大字。对面的长廊里陈列着一长溜农耕文化时代叶店人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祠堂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有一个大大的天井,东西两头各种了一株枇杷树。祠堂第一进门厅北面正中大门上方挂着一块“城西望族”黑底金字大匾。一进门厅内藻井上绘满了彩绘,图案是栩栩如生的花草飞禽,当地人称“百鸟图”。叶店村宣传委员叶方善说,那些色彩暗淡一些的彩绘是祠堂里原来就有的,色彩明艳的是修复时重新绘制的。

    祠堂第二进北面的五开间大厅正中墙顶横梁上挂着“尊亲堂”金字大匾,下面有叶氏宗祠的匾额和马海始祖庆十六公及其夫人郑氏的遗像。第二进和第三进之间也有一个天井,第三进现为镇老年活动中心,有几个本村老人坐在里面看电视新闻,闲聊。

    据《叶氏宗谱》记载,叶氏宗祠又名尊亲堂、石林公祠,始建于明神宗丁酉年(1597年),成于神宗丁己年(1617年)。祠堂中堂顶高五丈余,气宇轩昂,成为当时金华西乡的一座名祠。叶氏宗祠屡经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祠堂坐北朝南,通面宽35.8米,通进深44.39米,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前后共有三进,左右设厢房,第三进两侧各辟设角厅。后三进建筑毁于抗战时期(仅存两侧角厅),2009年修复。

    宗祠门厅为五开间,整个建筑用材粗大,木梁、装饰构件都雕刻有禽兽、云纹、水纹等。建筑中的斗、拱、昂、梁或雀替、牛腿,还有隔扇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体现了清代东阳木雕的浓郁特色。在不起眼的隔扇、槛窗、绦环板上,多种透雕浮雕,有人物、山水或花鸟鱼虫,雕工精细,华丽精致,极富艺术感染力。

    宗祠的明、次、稍间梁架都是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前檐廊做了卷棚顶,前檐明间开设八字大门,两侧均置砖雕、磨砖门墙,工艺精湛;门厅内藻井上绘满了彩绘。“中厅”也是五开间,明、次间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稍间用中柱。东厢房10间带两弄,西厢房也是10间。三进建筑两侧设有角厅,都是三开间。

    叶氏宗祠是婺城区目前遗存的较为完好的宗祠之一,其做工的考究是婺派建筑的典型,对研究金华的宗祠建筑形式和做法,以及金华一带的姓氏文化、宗族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4年公布为金华市文物保护点,2010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叶氏后裔出过不少名人,叶衡官至右丞相

    叶氏后裔中名气最大的是叶梦得的孙子叶衡,他是叶氏第 74 世孙,负才足智,不到10年就从小官升至右丞相,赠资政殿大学士,晋升之快,史上少见。

    叶衡生于北宋徽宗四年( 1114 年),字梦锡。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 1148 年)进士,被任命为福建宁德县主薄,后又调任临安府于潜县。叶衡赴任后,全力整顿户籍管理、赋税征收及查征富户隐漏,既减轻了贫困农户的负担,又增加了国库收入。虽然县境内蝗虫灾害严重,但百姓依然安居乐业。在知县考核时,叶衡为全临安府考绩第一。宋孝宗重用叶衡,提升他为常州知府。当时常州正逢水灾,又兼发瘟疫。叶衡开仓赈饥,并亲自带领医生深入民间为百姓治疗。叶衡在常州任期政声斐然,很受宋孝宗器重,被提拔为太府少卿。

    那时,合肥濒湖有方圆四十里荒田无人耕作。叶衡奏请孝宗,采取募民耕种的方法,每年可收入稻谷数十万蠲,官私各半分成。叶衡此举既深得民心,又得到宋孝宗赏识。孝宗乾道六年(公元 1170 年),叶衡平步青云,升任户部侍郎、枢密都承旨。叶衡走马上任后,对盐政、马政、兵籍等一系列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政绩赫然。孝宗淳熙元年(公元 1174 年),叶衡提升为户部尚书参知政事,权知枢密院事。同年,又提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叶衡到任后,极力将库存金、银及铜钱换成“会子”(纸币),在社会上流通,以稳定金融秩序,抑制物价上扬。宋孝宗对叶衡非凡才干十分佩服,称他为“真宰相之才”。叶衡经常与孝宗谈论治国治民之道,凡事“悉经思虑,对答如流”。在用人方面,叶衡也有独到见解,他说“选入政官,非奏对称旨,则用考举磨勘”,主张考核政绩用人,反对拍马溜须者为官。

    对外,叶衡力主抗金,维护宋王朝尊严。当时宋孝宗要推选入金大使人选,叶衡就推荐了汤邦彦,认为汤邦彦有口才和辩才,可以担此重任。汤邦彦误认为这是叶衡在有意排挤他,对他耿耿于怀,极尽诽谤,并奏本孝宗,说“叶衡对皇上有讪。”宋孝宗偏信,罢了叶衡右丞相的职,安置到湖南郴州。等汤邦彦出使金国而辱命获罪后,孝宗才醒悟,然后下诏召回叶衡,官复原职。但叶衡无心再做官,要求回到金华故里。孝宗淳熙二年(公元 1175 年),叶衡病故在金华,享年 62岁。后来,宋孝宗封赠叶衡为资政殿大学士。

    明清两朝,叶店叶氏是金华西乡望族,耕读传家,文风昌盛。据《马海叶氏宗谱》记载:明嘉靖年间,村民叶学颜成为浙中名士,他写的《学颜录》和《百家诗》二卷风行,江浙名流纷纷索书收藏,以得到这两卷书为荣。

    当代著名音乐人陈越也是从叶店走出去的。“江南有座金华城,城边有座白龙桥,桥下外婆在讲着故事;坐在桥上看到,星星掉进了那条小河……”陈越写下的这首家乡赞歌,让白龙桥随着歌曲的传唱风靡大江南北。



    4

    宗祠成为叶氏后裔的守望家园

    “我上小学就在这座宗祠里。当时有5个年级、7个班,现在天井里种枇杷树的两块位置,当年曾搭建成老师办公室……”叶店村宣传委员叶方善说。

    “1971年,我刚嫁到到叶店村,在石林小学当过一年老师。当时一年级开过两个班,其他年级各一个班……”叶店村民方赛花娓娓道起当年事。

    “小时候,每年清明和冬至,祠堂大门都会打开,村里年满16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和大人一起上桌,参加家族大聚餐。可惜,等我到16岁时,这种大聚会没有了……”71周岁的村会计叶志聚说。

    在时光中伫立了数百年的叶氏宗祠看尽繁华,也历经沧桑。

    从前,祠堂、庙宇、牌坊等都属于公祥产,村民与族民都有享受的权利。叶店公祥产主要有尊亲堂(叶氏大祠堂)、光裕堂(友梅公祠)、大厅等,村庄周边还有经堂、新殿。这些建筑是古代村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些古代的公共建筑有的被拆除去,有的自然毁损,叶氏宗祠保存较好。

    宣统二年(1910年),叶氏宗祠用于创办石林小学堂,1919年更名为国民石林小学;1927年,经族首商讨同意开放族禁,允许女子入祠堂与男生共读。金华城内有两名女童在此入学,成为该村学校最早的女生;1939年,浙江战时儿童保育院一分院设置在叶氏宗祠;1946年,学校更名为石林完全小学;1953年更名为叶店小学。

    1984年,有关部门鉴定叶氏宗祠(原叶店小学校址)为危房,决定拆除,后经村集体讨论将新校舍迁村溪滩奶牛场,叶氏宗祠得以保留。1988年,叶氏宗祠用于办地毯厂,后又办德新家具厂;2004年,祠堂被金华市文化体育局公布为金华市文物保护点;2009年,叶店村委会出资126万元对祠堂进行整体维修,后用做村老年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2010年,祠堂由金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至今,祠堂用做叶店村文化礼堂和镇老年活动中心。

    近来来,每年8月底,白龙桥镇的少儿入学开笔礼仪式都会在叶氏宗祠举行。学童们要依次完成正衣冠、行拜师礼、朱砂启智、开笔破蒙、《弟子轨》诵读、行拜父母等仪式,还会收到村里赠送的铅笔、笔袋、作业本等学习用品。叶店村结合村文化礼堂、家风家训建设,举办开蒙礼活动,让孩子们学习古文化家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叶氏宗祠,成了叶店人的精神故乡和守望家园。

    [记者手记] 

    每一次走进一座宗祠前,都会心怀忐忑地静默片刻。

    每一次站在一座宗祠的某个角落,都会有片刻没有念头的觉知。这样的觉知很敏锐,不只用到头脑,还用到所有感官。

    感觉中,宗祠总是壁垒森严的,那些匾额、诗词,既有诗意又有哲理,却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

    走在叶氏宗祠里,时时惊讶于高台的威严,建筑工艺的精妙。神龛、牌位、烛台和高堂静静地释放着余威,所有的陈设和布置都渲染和散发着无形的威严和神秘的气氛。

    宗祠到底是什么?宗祠,又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曾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清代,祠堂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成为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因此,宗祠是反映一个地方伦理意识和宗族思想以及历史文化的突出载体。先辈在缔造这样的载体时,融入了他们人生追求、风俗崇尚和精神理念。

    在封建的宗法社会里,宗祠凭借它在世俗社会的力量,多少还是起到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作用,把某些传统或地方文化的精髓溶汇在官府衙门之外的一个更让人敬服的权威所在,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形式传递给宗族里的每一个人。

    有宗祠的地方,大多会有相对完整的宗谱,那是几百年的家族史,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热点资讯

    1、叶姓发源地—河南叶县超震撼宣传片,献给全球600多万叶氏宗亲!

    2、全国各地最美叶氏宗祠大合集,快看看有您家乡的吗?

    3、厉害了,我的叶,送给叶家人!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