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珍藏工艺品> 从全县第二到清华大学博士……500年棋盘院里走出的“精英们”
  • 从全县第二到清华大学博士……500年棋盘院里走出的“精英们”
  • 2022-02-23 08:01:35
  • 

    导 读

    “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上个世纪70年代,老曹家三兄妹出生在阳城县润城镇中庄布政李府的棋盘院里。参与制造晋城首辆电动自行车!从全县第二到清华大学博士!致力于为家乡搞旅游……来听听他们故事。

    记忆


    时间



    耕读传家,他们是在大院里成长起来的最后一代孩子;敢闯敢干,他们也是改革开放浩荡春风哺育起来的新一代弄潮儿。40年间,从乡村走进城市,再从城市回到乡村,他们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回馈着家乡的养育之恩。


    “棋盘八院”外貌



      曹家三兄妹

    听着院里名人的故事长大


    走进布政李府,高大巍峨的布政使牌楼连着狭长的进士巷,山东布政使李豸父子的宅院分列两侧。明朝时期,李豸父子开创了阳城县父子同中进士的先河。李豸官至二品,获特赐一品待遇,宅院为右侧五进院;儿子李可久官至五品,宅院为左侧三进院。两院廊道交通,形成了“棋盘八院”的庞大构造。


    向左推开三进院斑驳的大门,脚下的青石板清亮得能照出人影。曹家老屋就在大院的南面,面积不足20平方米。两步之遥,老屋房门正对着前院的大门。走进前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十八根石柱撑起的大厅房,据说这就是当年李可久接见贵客、处理事务的地方,砖雕、木雕、石雕至今保存完好,十分精美。老曹家三兄妹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小妹曹朵余出生于1978年,是曾经在棋盘院里生活过的最后一代人。在她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前院共住了牛姓、曹姓四户人家,最多的时候有30多口人。堂屋住的牛家曾经是大户人家,所以前院也叫“牛家院”。“从爷爷辈开始,我们两家已经交好四代了,往来密切。”她接着说,“东屋奶奶和西屋奶奶都是亲奶奶。”小时候,农忙时节,父母经常把他们兄妹撂在院子里就下地干活了,全靠俩奶奶拉扯。


    1991年,19岁的曹战强以全县高考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北京医科大学(现在的北大口腔系),本硕连读了九年。参加工作后,他又自费攻读了清华大学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是村里学历最高的人,也是棋盘院里读书最勤奋的孩子,老曹家最引以为傲的一张名片。

    接通手机视频,远在北京的曹战强仍记得年少时在张公庙读小学的情景。张公庙在村子对面的山坡上,当时不光没有通电,屋顶还晴天掉灰,雨天漏雨,但学校却常年要求上晚自习。他回忆说:“下自习就十点了,当时的手电筒也很少,我们一大群孩子们提着麻绳蘸上汽油,点亮后,边走边甩,说笑着,追赶着,靠着微弱的亮光照明回家的路。”虽然条件艰苦,但他读书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


    曹战强说:“我们住在棋盘院,每天都在听老辈人讲布政使李豸的故事,讲海会书院的故事,、陈廷敬勤学苦读的故事,心田里早早就种下了刻苦读书的种子。”在孩子们眼里,中庄是出秀才举人的地方,读书是顺理成章,可以光耀门楣的事情。而对于他们的父亲曹江水,供孩子们读书是勒紧裤带都要坚持的大事。他认为这是孩子们唯一的出路。


    曹战强母亲18岁就嫁入了曹家


    40年春风化雨  

    见证棋盘院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1983年,老曹一家人从老屋搬进了村头的新房子。


    “五百多年的存续时间,老屋太破旧了,楼上的粮食生了虫,隔三差五就会透过楼板,掉到楼底的火炕上。”曹朵余说,她早就盼望着搬家了。继他们家后,七八年间,牛家和东屋、西屋的叔父、伯父也陆续搬离了棋盘院,只剩下爷爷辈还在守着祖产。


    刚搬进新房子的前几年,日子过得并不容易。曹朵余回忆:父亲在村里当电工,收入甚微。母亲总是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大半夜不睡,一边翻桑叶喂蚕,一边照顾多年瘫痪在床的爷爷。1991年,大哥考上大学。同年16岁的二哥曹战峰也以全镇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九江船舶高等专科学校,吃上了供应粮。知识改变命运,老曹家的生活迎来了分水岭。

    正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布政李府棋盘院

    进入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的日子明显好起来了。耕地承包到户,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加,粜粮成了老曹家供应三兄妹读书的主要经济来源。乡镇电网整改,曹朵余的父亲就有机会走乡串村,承揽更多架线接线的活儿,虽然十指常年缠着黑胶布,但可以赚点外快贴补家用了。这样,除了供孩子们上学外,家里还陆续添置了电视机、洗衣机,装上了电话。


    “晋阳高速公路通车是大事!”当时正在读高中的曹朵余,现在说起来都很兴奋,哥哥们开学时,家门口就能坐车直达郑州,再也不用提前四五天出门,一路倒车了。她还记得,当时三庄联办煤矿,不光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了,村里的青年劳力到煤矿上班,家庭收入也提高了,周末常常有姑嫂结伴,坐车到县城和市里买衣服。2000年,国家提倡村民自治,父亲曹江水通过村民选举,高票当选村主任。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吹活了农村的一池春水,也吹动了老曹家兄妹的心。


    1995年,二哥曹战峰财会专业毕业后进入当地的国营化工厂工作。几年后,他凭借灵活的头脑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担任起了分公司的车间主任和项目经理,并生产出了晋城市首辆电动自行车。2002年,在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停薪留职创业,并享受税收优惠。曹战峰主动离岗,从个体工商户做起,经营日化、日杂和办公用品,直至成功注册公司,与人投资合办了阳城县电子商务产业园。他说:“改革开放在国家层面体现为简政放权、搞活市场经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有了自主权,经营有了更多的灵活性;而在个人层面,则更多体现为思想解放,职工干事创业有了更多的选择。”


    大哥曹战强在读完硕士后,放弃了部队医院的工作,转业后回到北大口腔医院,潜心研究医学信息化,创建了北口院的首例电子病历和语音病历,被业界称为“医学界的IT精英”。


    全域旅游振兴乡村

    沉寂的大院“活”了起来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40年。它不仅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改善,也催生了很多新业态和新职业。2002年,曹朵余也辞去了乡村民办老师的工作,在考取了从业资格证后,进城里做了导游。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润城在当地算比较富裕的乡镇,因为煤铁资源丰富,村里人的日子过得比较殷实。然而进入新千年,情况就不同了,大量农村人口从乡村涌向了城市。这一方面跟当时的落户政策放宽有关,另一方面则跟村办煤矿关闭有关。2008年,市里就提出了“黑色变绿色,地下转地上”的发展方略,当地的旅游产业被正式提上议程。



    曹朵余说:“十来年前,旅游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还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对于村民来说,更是不敢想象。” 现在就不同了,旅游成了家常便饭。而市民旅游目的地也从大城市、热门景区转向了乡村游、民俗体验;餐饮从大鱼大肉转向了特色小吃;住宿也从星级酒店转向了乡村民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振兴乡村战略的提出和县里全域旅游战略的大力实施,沉寂的布政李府渐渐活跃了起来。


    在曹家兄妹这一代人搬离后,除了过年贴春联,就很少有人回棋盘院了。十几年前,当地政府将布政李府纳入文物保护单位,村里主动进行了维护和修缮。去年春天,沁水籍开发商韦建军入驻后,着手对棋盘院子进行保护性开发,将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改造成了现代化民宿,并将润城一带的特色餐饮八八宴席进行了改良传承。去年国庆节,布政李府正式对外开放,棋盘院里曾经的小伙伴,从全国各地赶回老家欢聚一堂,纷纷为老院开发出谋划策。

    现在的曹朵余虽然在晋城银行工作,但她周末和节假日都要回布政李府。作为本土成长起的旅游人,她主动为村里培训导游、整理导游词、策划活动。二哥曹战峰也经常隔三差五,为棋盘院开发请专家、出良策。热爱摄影、摄像的大哥通过朋友圈将布政李府的倩影推荐给世界各地的朋友。

    曹家兄妹跟父母在老屋前合影留念



    从乡村走进城市,再从城市回到乡村。“这座哺育我们的大院,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我们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见证了大院里的人在改革开放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曹朵余说,“我们兄妹现在比任何时候都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棋盘院。”